酒齇鼻调理

酒渣鼻常见嗜酒之人,但亦有不喝酒但却有此症者。在中医临床上多见脾胃积热与肺经郁热两型病人,但亦有少数为气滞血瘀型。

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医书中便提出:“脾热病者,鼻先赤。”若嗜食辛辣之品,会造成脾胃积热,久而久之,病于里,却现于表。另外,临床上亦有长期便秘者,除了受痤疮的困扰,严重者亦会造成酒渣鼻。

针对这类型病人,除了从肺胃调治,也必须考虑心火问题。《内经》中曾言:“诸疮痛痒皆属心。”长期晚睡或有睡眠障碍的病人,亦会造成心火上炎,而出现颜面的问题。这时除了泻肺胃之热,也必须考虑宁心安神。

中医在辨病上讲究的是治本求源,必须辨证清楚,再对症下药。在中药上可考虑用凌霄花与栀子。凌霄花能去血中浮火、破血、去瘀。为末和蛋清调敷,治酒渣,甚验。而栀子轻飘象肺,色赤入心。能泻心肺之邪热,治疗泡渣疮疡。若配合针灸治疗,疗效会更快,一般可取颜面的印堂、素渣、迎香,再配合手肘部的曲池、虎口处的合谷,便能有很好的疗效。

一般民众,在食疗保健上可用丹参15克、金银花12克、白菊花6克、连翘6克、甘草6克、桑白皮3克用水2,000cc,文火煎煮20分钟去药渣,取汁当茶饮用,能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除了正确的治疗方法,针对此类病人,在饮食习惯上需尽量以清淡为宜,并多摄取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尽量不熬夜、维持心情愉悦,配合中药与针灸治疗,便能恢复昔日光采。

酒齇鼻常见嗜酒之人,但亦有不喝酒但却有此症者。在中医临床上多见脾胃积热与肺经郁热两型病人,但亦有少数为气滞血瘀型。

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医书中便提出:“脾热病者,鼻先赤。”若嗜食辛辣之品,会造成脾胃积热,久而久之,病于里,却现于表。另外,临床上亦有长期便秘者,除了受痤疮的困扰,严重者亦会造成酒齇鼻。

针对这类型病人,除了从肺胃调治,也必须考虑心火问题。内经中曾言“诸疮痛痒皆属心”。长期晚睡或有睡眠障碍的病人,亦会造成心火上炎,而出现颜面的问题。这时除了泻肺胃之热,也必须考虑宁心安神。

中医在辨病上讲究的是治本求源,必须辨证清楚,再对症下药。在中药上可考虑用凌霄花与栀子。凌霄花能去血中浮火、破血、去瘀。为末和蛋清调敷,治酒齇,甚验。而栀子轻飘象肺,色赤入心。能泻心肺之邪热,治疗疱齇、疮疡。若配合针灸治疗,疗效会更快,一般可取颜面的印堂、素髎、迎香,再配合手肘部的曲池、虎口处的合谷,便能有很好的疗效。

一般民众,在食疗保健上可用丹参15g、金银花12g、白菊花6g、连翘6g、甘草6g、桑白皮3g用水2000cc,文火煎煮20分钟去药渣,取汁当茶饮用,能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酒齇鼻主要是由于皮脂分泌较多,加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嗜酒、嗜辛辣和热性的食物,大便干结或便秘,内热蕴积上蒸,造成热毒郁于肌肤所致,而情绪精神紧张,内分泌紊乱,会诱发和加重酒齇鼻的发生。近年来也有研究发现酒齇鼻的发生与皮肤毛囊内的毛囊虫有关。

酒齇鼻的发生不仅影响面部的容貌,而且给患者带来精神负担,因此要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内治宜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生地、桑白皮、地骨皮、丹皮、黄芩、生山楂、生石膏、白花蛇舌草等;或用大黄、硫黄研末,冷开水调和成糊状外涂,每日2-3次。

预防之道:经常用温水和硫黄香皂等清洗鼻部皮肤,饮食宜忌口、忌酒,少食和不吃高糖、高脂肪、油炸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宜多吃水果,保持大便的畅通。

除了正确的治疗方法,针对此类病人,在饮食习惯上需尽量以清淡为宜,并多摄取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尽量不熬夜、维持心情愉悦,配合中药与针灸治疗,便能恢复昔日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