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俗稱青春痘)

痤瘡俗稱「青春痘、面皰」的痤瘡,從嬰兒到老人都可能出現,只是青春期因皮脂腺分泌旺盛,出現比例較高。大陸稱痤瘡為粉刺,台灣所謂的粉刺,則專指只是毛囊阻塞,仍未發炎或化膿之痤瘡。

痤瘡,如果發炎,日後都可能會留下疤痕。輕微的痤瘡,有時會轉變成小的膿包或紅腫,嚴重的可能會在前胸、後背,乃至臀部、手臂、肩膀都長滿膿包。嚴重的病灶,可融合好幾個毛囊,形成超過一公分的大型囊腫。這樣的病灶,即使後來消退,也會留下明顯的疤痕。

痤瘡主要成因是毛囊角化阻塞、皮脂腺分泌及細菌〈痤瘡桿菌,或稱初油酸桿菌〉滋生,引起發炎。在年輕時荷爾蒙的因素具絕對性角色,因男性荷爾蒙會引起皮脂腺分泌旺盛。四十至五十歲後,逐漸轉成以粉刺為主,此時毛囊角化,代謝減慢則為主因。

痤瘡形成的原因,目前最被接受的是局部因皮脂腺功能旺盛,出油量大,導致毛孔內必需脂肪酸的下降,皮脂腺並分泌發炎物質,引起毛孔開口角化異常,而阻塞毛孔,形成微小粉刺。

毛囊阻塞的痤瘡,維生素A酸〈tretinoin、adapalene及tazarotene〉有一定成效。果酸換膚也有一定成效。細菌及發炎性的痤瘡,則有許多的外用或口服抗生素〈尤其紅黴素、四環黴素、美滿黴素、鉑黴素、膚即淨、麗歐迅〉及殺菌劑等治法。

  • 內服方
    五黃湯
    [成份]:黃連、梔子、黃芩、桑葉、黃柏各10g,大黃10~15g,丹參、桑白皮、赤芍各15g,連翹、丹皮各12g,生甘草6g。
    [服法]:藥浸水30分鐘,煮30分鐘,每劑煎兩次,早晚各一服。配合無名中毒酊搽患處,每日三次。
    無名中毒酊:黃連、輕粉各50g加75%酒精10ml,浸泡7天以上。
    [功效]:清熱涼血止痛,活血祛瘀生新。
    平痤湯
    [成份]:金銀花、白花蛇舌草各20g,川芎、蒼朮、合歡皮、僵蠶各10g,丹參、赤芍、山楂、大貝、玄參、炒山梔各12g,夏枯草15g。
    [服法]:每日一劑,每劑二煎,早晚分服;每日一次用藥渣煮水取汁,趁溫熱外敷面部,每次15~20分鐘。15劑一療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祛濕散結。
    玉女煎
    [成份]:生石膏20g,野菊花、知母、熟地各18g,赤芍15g,牛膝9g,_芩15g,甘草3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服,30日一療程。服藥期忌服辛辣、酒等刺激物。
    [功效]:清泄肺胃,降火解毒,活血涼血:。
    粉刺湯
    [成份]:雙花、茵陳、橘核、赤芍、丹皮各15g,蒲公英21g,蒼朮、大貝各12g,黃柏、半夏、桃仁各9g,苡米30g,甘草6g。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劑,7劑為一療程。需3療程定療效。
    [功效]:清熱化濕,涼血活血,化痰散結。
    消痤湯
    [成份]:生地、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參各30g,玄參、土大黃,麥冬、知母、黃柏各9g,桑白皮、地骨皮、生山楂各15g,生甘草3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2次分服,第三煎汁乘熱薰,待溫後洗患處,每晚一次,每次20~30分鐘,連續1~3個月。
    [功效]:清熱利濕,活血解毒,化痰軟堅。
    消痤飲
    [成份]:黃芩、知母、生大黃(後下)、丹參、桃仁、紅花各10g,黃柏6g,野菊花、地丁各15g,金銀花20g,丹參、赤芍、川芎各12g,牡蠣(先煎)30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2次分服,第三劑濃煎取汁洗患處並濕敷,每次20分鐘,每日二次。
    [功效]:清熱瀉火,涼血活血。
    清肺飲
    [成份]:黨參、甘草、黃柏各15g,百合、枇杷葉、桑白皮各25g,杏仁15g,苡仁50g,製大黃10g。
    [服法]: 將上方10付劑量,加10倍量水煎煮1小時(枇杷葉包煎)取汁,二煎取水8倍量,煮45分鐘取汁。兩汁合併濾過薄膜,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1.02, 沉澱24小時後,取上清液過120目篩,再濃縮至1000ml,相對密度為1.02~1.15,然後加入苯甲酸鈉,尼泊金乙酯稍沸,攪勻,濾過灌裝,消毒 包裝,每支20ml,口服,每天3次,每次一支,三個月為一療程。
    [功效]:清解肺胃濕熱。
    清痤飲
    [成份]:苦參、白芷各20g,土茯苓、薏苡仁、益母草、蒲公英各30g,黃柏15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15天一療程,一般1~2療程。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硝丑飲
    [成份]:芒硝、白丑、大黃各30g,黃芩、黃連、浙貝母、天花粉、白芷、桔梗各20g。
    [服法]:共研成粗末,每次15~30g,水沖服,每天二次,連服五天為一療程。若用湯劑,藥物用量酌減,隔日一劑,連服三日為一療程。
    [功效]:清瀉心肺,散結消腫。
    痤消湯
    [成份]:桑白皮、枇杷葉、黃芩各12g,金銀花、野菊花、連翹、丹參各20g,白花蛇舌草、生地各30g,丹皮、夏枯草各15g,紫草、枇杷葉、黃芩各12g,當歸10g,甘草6g。
    [服法]:水煎服,日一劑。另用大黃、硫磺各30g,黃柏12g共研細末,過120目篩備用。每晚睡前用熱水肥皂洗患部擦乾,藥劑用蒸餾水調製,塗於患處並按摩30分鐘,一月一療程。
    [功效]:清熱疏風、涼血活血、解毒止癢。
    痤瘡合劑
    [成份]:黃連、黃芩、黃柏、大黃、連翹、白花蛇舌草、丹參、紫草、生地、赤芍、茯苓、桑白皮、生牡蠣、生山楂酌量。
    [服法]:將藥物浸泡,水煎2次,合并藥汁,過濾、濃縮後加矯味劑,灌封備用。每100ml相當於生藥150g。每次飯後服30ml,一日三次,一週一療程,四週定療效。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消腫化瘀,利濕散結。
    夏枯桑皮湯
    [成份]:桑白皮、夏枯草、丹參、生牡蠣、金銀花、石膏各30g,枇杷葉、黃菊花、連翹、黃芩、赤芍、山楂各20g,梔子、桔梗、酒軍?、甘草各15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一個月一療程。配合每周做一次面部中藥面膜。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宣肺化脂湯
    [成份]:枇杷葉、生地、桑白皮各12g,丹皮、白花蛇舌草各10g,苦參、黃芩各9g,生槐米、山楂、土茯苓各15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30天一療程。
    [功效]:清熱解毒,除濕祛瘀。
    清肺活血湯
    [成份]:生地、銀花各30g,赤芍、野菊花、紫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15g,丹皮、丹參、黃柏、當歸各12g,黃芩、連翹、枇杷葉、川芎、生甘草各10g,桑白皮 9g,梔子、黃連各3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2次分服。
    [功效]:清肺活血。
    消痰軟堅湯
    [成份]:生地20g,浙貝母、連翹、夏枯草、枇杷葉、桑白皮、丹參各15g,昆布、海藻、牡丹皮、赤芍各12g,皂角刺、陳皮、鬱金、當歸尾各10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服,15天為一療程。
    [功效]:化痰軟堅,活血涼血,消瘡散結化膿。
    虎楂平痤湯
    [成份]:虎杖、山楂各12g,銀花、蒲公英、生地各15g,炒枳殼、大黃、山梔、連 翹、丹皮各10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早晚各服一次,10劑為一療程。
    [功效]:清熱祛濕,涼血活血。
    六味地黃湯
    [成份]:熟地黃、山藥、山茱萸各15g,茯苓、澤瀉、牡丹皮各10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早晚各服一次;藥渣加水約2000ml煮沸後先薰蒸患處,待適溫後熱敷外洗患處,每日一次。 10天為一療程。
    [功效]:滋補腎陽,佐以清熱解毒,涼血祛瘀。
    開腠暢汗飲
    [成份]:赤小豆20g,細辛、甘草各6g,麻黃、紅花各3g,銀花10g,澤瀉、車前子各8g,茯苓、神曲各15g。
    [服法]:每日一劑,煎湯代茶,並可用藥液清洗患部,早晚各一次。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結。
    五味消毒飲
    [成份]:金銀花2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鮮生地各15g,枇杷葉、連翹、土茯苓各12g,天葵子9g,白芷、牡丹皮各10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內服,15天為一療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
    升降平痘湯
    [成份]:黨參、浮萍各5g,黃耆、枳殼、黃柏各8g,麥冬、蒼朮、升麻各4g,五味子2g,梔子6g,生石膏12g,製大黃3g。
    [服法]:每日一劑,煎兩次,分兩次飯後服用,15天為一療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活血化瘀消腫。
    石膏四黃湯
    [成份]:生石膏30g,黃連、黃柏、連翹各10g,黃芩、生地、赤芍各12g,大黃8g(後下),金銀花20g,生甘草5g,蟬蛻8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早晚2次口服。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去濕。
    清熱活血湯
    [成份]:白花蛇舌草、丹參、澤瀉各30g,葛根、桑白皮、生山楂、甘草、枇杷葉各10g,橘葉、炙大黃各6g。
    [服法]: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知柏地黃湯
    [成份]:知母、丹皮、赤芍各10g,黃柏、山茱萸各12g,生地、澤瀉、茯苓各15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2汁,日服2次。第二汁濾出藥液後,用紗布包裹藥渣,擠出其中剩餘藥汁塗擦面部及皮損處,每晚一次,次晨洗去。二週為一療程。
    [功效]:滋腎陰,降相火。
    枇杷清肺飲
    [成份]:枇杷葉、桑白皮、連翹各15g,黃柏、白花蛇舌草、黃連各10g,生地20g,甘草5g。
    [服法]:水煎分2次口服,一日一劑,連服4~6週。
    [功效]:清肺熱、瀉胃火,涼血解毒。
    活血清肺湯
    [成份]:川芎、土大黃、桑葉、桑白皮、蟬衣各10g,虎杖、生山楂、生石膏(先煎)各15g,黃芩5g,黃連3g,蛇舌草30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早晚2次口服,15天為一療程。
    [功效]: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當歸舌草湯
    [成份]:當歸、薏苡仁各30g,丹參、瓜蔞皮、生山楂各15g,白花蛇舌草20g,茯苓、夏枯草各10g,莪朮9g。
    [服法]:每日一劑,隔水燉湯早晚分服,12劑為一療程。
    [功效]: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排膿利濕、軟堅散結。
    消痤玉容湯
    [成份]:野菊花、夏枯草、白芷、桑白皮、炙杷葉、枯芩、赤芍、丹參、木通、白花蛇舌草、山楂各適量。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早晚2次口服。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結。
    清熱除濕湯
    [成份]:枇杷葉、桑白皮、黃芩、梔子、赤芍、苦參各10g,野菊花8g,黃連6g,白茅根30g,生槐花15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早晚2次口服。
    [功效]:清熱解毒,清肺祛濕。
    清肝_鬱湯
    [成份]:陳皮6g,菊花、梔子、牡丹皮、柴胡各10g,當歸、白芍、白朮、茯苓各12g,生甘草5g,生薑、薄荷各3g。
    [服法]:每日一劑,復煎,分2次口服。14天一療程,停用其他藥物。
    [功效]:疏肝利氣,清熱瀉火。
    銀菊地芍湯
    [成份]:野菊花、金銀花各20g,梔子、黃芩、天葵子、地丁、熟_各10g,蒲公英、生地、丹參、赤芍各30g。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分2次口服,並用藥液搽洗患處,早晚各一次,一個月一療程。忌食辛辣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活血。
    銀蒲清解湯
    [成份]:金銀花30g,蒲公英、赤芍各15g,黃芩、黃連、夏枯草、蒼朮、茯苓、焦三仙、枳實、陳皮各10g。
    [服法]:水煎服,日一劑。
    [功效]:健脾清熱,利濕消導。
    粉刺口服液
    [成份]:黃芩、橘葉、梔子、連翹、白花蛇舌草、黃精、丹參、益母草。
    [服法]:製成口服液,每支10ml,每次20ml,每天2次,四週為一療程。
    [功效]:清肺胃蘊熱,涼血解毒,養肝益腎,調和?任。
    玉膚炎寧膠囊
    [成份]:當歸10g,益母草10g,赤芍、丹參、銀花、野菊花、連翹、莪朮、黃芩各15g,白花蛇舌草、豬苓各30g,炮甲珠、浙貝母、黃連、大黃各9g,山茯苓60g,茵陳、生白朮各20g。
    [服法]:。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斂脂,軟堅散結,調和衝任。
  • 痤瘡外治方
    消痤平
    [成份]:黃芩、菊花、蒲公英、蛇床子、白茯苓、防風各30g,黃柏、苦參、連翹各20g。
    [服法]:。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除皮損、去脂收斂,殺蟲止癢。
    蕩痤飲
    [成份]:玄參、澤瀉、豬苓各30g,知母、夏枯草、黃柏、赤芍、生地各10g,丹皮、川芎、白芷各9g,薄荷5g,浙貝母15g。
    [服法]:上藥煎至大氣升騰,患者浴布蒙面,讓其熏蒸面部,以暢汗為度,然後吸其濾液,每日二次。
    [功效]:滋陰降火、清熱化痰、化瘀散結。
    三黃湯
    [成份]:苦參30g,黃芩、黃柏、生大黃各20g。
    [服法]:煎湯外洗,每日3次,每次15~30分鐘。
    [功效]:疏風止癢。
    黃芩酊
    [成份]:黃芩100g。
    [服法]:加入100g75%酒精中浸泡1周,過濾液外用。
    [功效]:搽皮損部位,每日2次,20天一療程。
    痤瘡散
    [成份]:黃芩、苦參、薄荷、連翹、紫草各9g,赤芍、今銀花、黃柏、丹皮各12g,白花蛇舌草30g。
    [服法]:每週一次,4次為一療程。同時可服大補陰丸合當歸龍薈丸。
    1.用清潔霜清洗面部。
    2.用雞蛋黃製成霜劑塗敷後,撒上藥覆蓋在上面。
    3.晾乾後擦去面部藥粉。
    4.用三棱針挑除膿液與暗瘡,並用氯霉素液清洗。
    5.用石膏倒膜,30分鐘後去除。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祛風。
    如意洗劑
    [成份]:如意草、毛麝香、大葉桉、金銀花、薄荷各適量。
    [服法]:上藥經煎煮、濃縮、加鹼治成浴液狀外洗劑,入瓶備用。用時以與體溫相仿的溫水將局部清洗,取如意洗劑適量倒在手心,充分摩擦於臉部、背部、胸部 等痤瘡發生部位,至起泡沫,揉擦約一分鐘,再用溫水沖洗,後用冷水沖洗後擦乾,外擦連石散(用冷開水將連石散調成稀糊狀,擦於瘡局部,待揮發至乾,早晚各 一次。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殺蟲,燥濕斂瘡。
    耳針消痤法
    [成份]:取耳穴膈、肺、肝、胃、內分泌、面頰。
    [服法]:採用耳穴單側埋針,兩耳交替施針,每週更換一次,一月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一週。
    [功效]:調整肺、肝、脾三臟之功能。
    祛痘面膜法
    [成份]:生大黃200g,滑石粉100g,冰片1.5g。
    [服法]:上藥研細混合,加入維生素B6250mg、維生素B12120mg,再混勻後備用。

    1. 清潔面乳洗淨臉部,噴霧氣蒸面5分鐘。
    2. 用75%酒精消毒後,挑除膿液。
    3. 取面膜粉20g左右,加適量清水成糊狀,均勻塗於面部。
    4. 20分鐘後清洗藥膜,並塗維生素軟膏。
      每周一次,重者每周二次,4次為一療程。

    [功效]:清熱殺菌、活血行瘀。

    外敷消痤法
    [成份]:桃仁、白芷各10g,白及20g,當歸、赤芍各15g,川柏8g。
    [服法]:上藥研末,用雞蛋清調塗,早晚各1次。
    [功效]:清熱燥濕,涼血活血。
    地丁艾葉酊
    [處方]:清明節前夕挖取地丁250g;端午節前夕摘取艾葉250g;七巧節時提大蝸牛500g,分別按時浸入500g白酒內,取新元胡250g浸入500g白酒。於中秋節時分別取汁勾兌,避光封存備用。白酒均取60o以上可飲用白酒。
    [治法]:先用硫磺藥皂清潔患處,然後用無菌棉花棒蘸藥酊塗痤瘡,每日一次。
    [功效]:清熱、解毒、殺蟲、止痛癢。
    痤瘡面膜方
    [成份]:銀花、連翹、黃芩、黃柏、大黃、紫草、赤芍、丹皮、薄荷各適量。
    [服法]:。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面膜消痤方
    [成份]:金銀花、零陵花、薄荷各10g,白芷、黃柏、大黃、赤芍、桃花各6g,白及、丹皮各3g,連翹9g,紫草、絞股藍各12g。
    [服法]:每週2~3次,6次為一療程。

    1. 患者平臥,用三角巾固定好頭髮。
    2. 清潔面部皮膚。
    3. 有粉刺者,消毒後挑破擠去,有膿包者消毒去除膿液。
    4. 選穴位印堂、太陽、迎香、地_、頰車給予按摩15~20分鐘。
    5. 用上述藥粉加適量蒸餾水調成糊狀,均勻地塗於面部。
    6. 留藥20~30分鐘後除去藥膜。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四黃面膜方
    [成份]:大黃、硫磺各6g,黃連、黃芩各12g,丹參、牡丹皮各12g,白芷、僵蠶各15g,石膏粉適量。
    [治法]:。
    [功效]:清瀉肺熱,解毒化瘀,祛風利濕。
    藥敷倒膜法
    [成份]:金銀花、野菊花、茵陳各30g。
    [治法]:水煎取汁500ml,將六層紗布墊浸濕藥液後,敷於面部,留出眼、口、鼻,每次15分鐘。再用5%硫磺霜進行石膏倒膜。每週一次,4次為1療程。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
    點刺加罐法
    [處方]:大椎、肺俞(雙)、脾俞(雙)、肝俞(雙)、膈俞(雙)。
    [治法]:用大棱針,在選取的穴位上,常規消毒,快速點刺,然後加拔大火罐,留罐10分鐘。每次選用2~3俞穴,交替使用,一週治療2次。療程一般需治療4~10次。
    [功效]:瀉鬱熱之邪。
    穴位刺血法
    [處方]:尺澤、少商、合谷、身柱穴。
    [服法]:選好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右手持5號三棱針,左手捏起皮膚,快速在穴位上點刺,深約1分,然後輕力擠出血2~5滴,以酒精棉球按壓針孔,每次選用2~3穴位,左右交替進行,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功效]:清肺經血熱,調理內分泌功能。
    貼穴掀針法
    [處方]:主穴:肺、膈、皮質下、內分泌、相應部位;配穴;腸、心、神門、肝。
    [服法]:。
    [功效]:清熱消炎、涼血活血,除濕通絡。
    大椎針罐法
    [處方]:大椎。
    [治法]:根據患者體型選擇1~1.5寸28號毫針,針刺大錐穴,針尖略向上,與背部約成85o夾角,刺入1~1.2寸,得氣後行瀉法,並儘量使針感向頭部傳導,留針10分鐘,其間行針一次,取針後拔罐,留置5~8分鐘。每周一次,4次為一療程。配合每日早晨按摩面部3~5分鐘。
    [功效]:清瀉熱邪。
    自血穴注法
    [處方]:雙側足三里。
    [服法]:抽取患者自身靜脈血4ml,迅速注入患者雙側足三里,每穴2ml,7天1次,5次為1療程。
    [功效]:補肺氣、調營衛、化瘀理氣。
    背部針挑法
    [處方]:1~7胸椎。
    [服法]:患者取橫肱位,暈針患者取伏臥位。在1~7胸椎任選四個部位,常規消毒後,用左手捏起皮膚,先從中 間再從兩側,用三棱針將皮膚挑開4毫米大小開口,露出皮下白色纖維,繼用三棱針挑斷2~3根,用火罐在挑破位置上拔出血,血量不等,起罐後用棉花球擦去血 跡,蓋上敷料。輕者每周挑治一次,重者每周2次,10次為一療程。
    [功效]:活血祛瘀,舒通氣血。
    三俞針罐法
    [處方]:肺俞(雙)、胃俞(雙)、大腸俞(雙)。
    [服法]:病人取俯臥或側臥位,局部常規消毒後,先用三棱針在穴位上點刺一針,再 在穴位旁開0.75cm左右處,上下左右各點刺一針,隨後拔火罐10~20分鐘,使其出血1~2ml,隔日治療一次。中藥(黃芩10g,石膏25g,大黃 [後下]6g),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一劑。以上針藥7日為一療程,休息3天,再進行第二療程。
    [功效]:清泄肺胃濕熱,活血祛瘀。
    耳穴割治法
    [處方]:肺、大腸、內分泌、子宮(精宮)、面頰區。
    [服法]:輕輕搓患者耳郭,使其紅潤充血,常規消毒,在選擇穴位上,刺破皮膚,溢血1~3滴,再擦淨後用食用香油和胡椒粉配製的藥糊,固定在穴位上,隔日或兩日割治一次,兩耳交替進行,10次為一療程。
    [功效]:清熱解毒、益氣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