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步驟
A:開放氣道
B:口對口人工呼吸
C:人工循環
A 開放氣道
拍搖患者並大聲詢問,手指甲掐壓人中穴約五秒,如無反應表示意識喪失。這時應使患者水平仰臥,解開頸部鈕扣,注意清除口腔異物,使患者仰頭抬頦,用耳貼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氣流或胸部無起伏,則表示已無呼吸。
B 口對口人工 呼吸
在保持患者仰頭抬頦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閉的鼻孔 (或口唇 ),然後深吸一大口氣,迅速用力向患者口 (或鼻 )內吹 氣 , 然後放鬆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鐘反覆一次,直到恢復自主呼吸。
每次吹氣間隔1.5秒,在這個時間搶救者應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繼續口對口呼吸,直至專業搶救人員的到來。
C 人工循環
檢查心臟是否跳動,最簡易、最可靠的是頸動脈。搶救者用2-3個手指放在患者氣管與頸部肌肉間輕輕按壓,時間不少於10秒。
如患者停止心跳,搶救者應握緊拳頭,拳眼向上,快速有力猛擊患者胸骨正中下段一次。此舉有可能使患者心臟復跳,如一次不成功可按上述要求再次扣擊一次。
如心臟不能復跳,就要通過胸外按壓,使心臟和大血管血液產生流動。以維持心、腦等主要器官最低血液需要量。
選擇胸外心臟按壓部位:先以右手的中指、示指定出肋骨下緣,而後將右手掌側放在胸骨下1/3,再將左手放在胸骨上方,左手拇指鄰近右手指,使左手掌底部在劍突上。右手置於左手上,手指間互相交錯或伸展。按壓力量經手跟而向下,手指應抬離胸部。
.胸外心臟按壓方法:急救者兩臂位於病人胸骨的正上方,雙肘關節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壓,對中等體重的成人下壓深度為3-4厘米,而後迅速放鬆,解除壓力,讓胸廓自行複位。如此有節奏地反覆進行,按壓與放鬆時間大致相等,頻率為每分鐘80—100次。
一人心肺復甦方法:當只有一個急救者給病人進行心肺復甦術時,應是每做30次胸心臟按壓,交替行2次人工呼吸。
二人心肺復甦方法:當有兩個急救者給病人進行心肺復甦術時,首先兩個人應呈對產位置,以便於互相交換。此時,一個人做胸外心臟按壓;另一個人做人工呼吸。兩人可以數著1、2、3進行配合,每按壓心臟30次,口對口或口對鼻人工呼吸2次。)
實用急救技術視頻教程
心肺复苏操作程序
1.判定傷員有無意識可輕輕搖動、輕輕拍打或者呼喚傷員(圖3-71、72)。
判定傷員
(心肺復甦——判定傷員)
2.呼救、喚人協助打電話通知救護單位。呼救時,講清傷員傷情、出事地點等。
3.將傷員放在適當體位(恢復傷員仰臥位)(圖3-73)。
恢復傷員仰臥位
(心肺復甦——恢復傷員仰臥位)
4.用仰頭抬下巴以開通氣道、保持氣道暢通,口內若有假牙或異物、污物要儘快取出及清除(圖3-74)。
清除口內異物
(心肺復甦——清除口內異物)
5.確定有無自主呼吸,在保持氣道通暢前提下,將耳貼近傷員口鼻。側頭注視傷員胸部和上腹部(觀察3~5秒鐘)。
即:
(1)看:胸部和上腹部有否呼吸起伏;
(2)聽:傷員口鼻有無出氣聲;
(3)感覺:搶救者面頰部有無氣體吹拂感覺。
若有自主呼吸,要繼續保持氣道通暢,若無自主呼吸,則迅速作兩次吹氣。吹氣時應捏緊鼻子,第一次吹氣和第二次吹氣時要放鬆鼻子,吹氣時要注意傷員胸廓是否有因吹氣而抬起(圖3-75)。
口對口呼吸
(心肺復甦——口對口呼吸)
6.判定有無脈搏:檢查頸動脈(圖3-76),並應在5秒鐘內完成,手要輕柔,不能加壓。若無頸動脈搏動,立即開始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術。
檢查頸動脈
(心肺复苏——檢查頸動脈)
7.胸外心臟按壓術:
(1)搶救者跪於傷員一側(一般為右側);
(2)搶救者右手食指和中指沿傷員肋弓上移至胸骨下切跡(肋弓與胸骨接合處)(圖3-77);
(3)中指置切跡外,食指緊靠中指,起定位作用;
(4)用搶救者左手的掌根部緊靠前一手指,放於胸骨下部,掌根部長軸與胸骨長軸重合(圖3-78);
(5)然後,將定位用手疊於另一手手背上,兩手手指交叉抬起,使手指脫離胸壁(兒童一隻手掌根即可)(圖3-79);
(6)搶救者雙肘伸直,利用上身重量有節奏地垂直下壓;
(7)按壓至適當強點後即開始松馳。抬手時掌根部不能與皮膚脫離,以防按壓部位移動;
(8)在按壓間歇期內,不能使胸部受壓;
(9)下壓距離3.8~5厘米(兒童2.5~3.8厘米);
(10)按壓速率:每分鐘80~100次。
尋找胸骨下切跡
胸外心臟按壓術:尋找胸骨下切跡
胸外心臟按壓術
胸外心臟按壓術:手掌根部長軸與胸骨長軸重合
胸外心臟按壓術
胸外心臟按壓術:按壓胸廓後手指脫離胸壁
8.單人心肺復甦術:同一搶救者順次轉換完成口對口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壓術(圖3-80)。
單人心肺復甦術
(單人心肺復甦術)
胸部按壓數:人工呼吸數=5∶2。
重複一輪按壓和通氣後,要檢查復甦效果,即檢查頸動脈及有無自主呼吸。
9.雙人心肺復甦術:由兩位搶救者分別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壓術。兩位搶救者各在一邊(圖3-81)。
胸部按壓數:人工呼吸數=5∶1,要有機銜接。在每次輪換時,兩位搶救者各負責檢查脈搏和呼吸。
雙人心肺復甦術
(雙人心肺復甦術)
10.轉移-終止;
(1)轉移:在現場搶救時,爭取到的每1秒鐘都關係著傷員的生和死,尤其在傷員心臟、呼吸停止瞬間,更是關鍵,因此必須爭分奪秒地做好心肺復甦。現場心肺復甦應堅持不斷地進行,搶救者不應頻繁更換,即使送往醫院途中也應繼續進行心肺復甦,如將傷員由現場移往室內,中斷操作時間不得超過7秒;送上救護車時的操作中斷不得超過36秒。中斷時間越長,重要臟器的損害就越嚴重,以致無法恢復正常的功能,如腎功能衰竭,腦部留有嚴重後遺症等。
(2)終止:決定在什麼條件下終止心肺復甦,這是一個醫學問題,也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問題。如在臨床死亡前常有出現心跳、呼吸非常微弱的過程,在極為微弱的狀態下,很難在現場確切地判定何時完全停止;又如雷擊後的呼吸抑制,經較長時間和輔助呼吸後,方恢復自主呼吸;再如兒童的心跳停止後,能耐受較長的缺氧時間;低溫也能延緩生物死亡。
因此,在現場終止心肺復甦操作,只有醫生才有權作出,否則不得放棄搶救,如經專業醫務人員正式確認傷員搶救成功後,應及時恢復傷員體位(右側臥位見圖3-82),並儘可能送往醫院繼續觀察一段時間。
右側臥位
(右側臥位)
注意事項
1、口對口吹氣量不宜過大,一般不超過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氣時間不宜過長,過長會引起急性胃擴張、胃脹氣和嘔吐。吹氣過程要注意觀察患(傷)者氣道是否通暢,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臟按術只能在患(傷)者心臟停止跳動下才能施行。
3、口對口吹氣和胸外心臟按壓應同時進行,嚴格按吹氣和按壓的比例操作,吹氣和按壓的次數過多和過少均會影響復甦的成敗。
4、胸外心臟按壓的位置必須準確。不準確容易損傷其他臟器。按壓的力度要適宜,過大過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氣胸血胸;按壓的力度過輕,胸腔壓力小,不足以推動血液循環。
5、施行心肺復甦術時應將患(傷)者的衣扣及褲帶解松,以免引起內臟損傷。
2005年底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新版CPR急救指南,與舊版指南相比,主要就是按壓與呼吸的頻次由15:2調整為30:2.
心肺复苏有效的體征和終止搶救的指征
(1)觀察頸動脈搏動,有效時每次按壓後就可觸到一次搏動。若停止按壓後搏動停止,表明應繼續進行按壓。如停止按壓後搏動繼續存在,說明病人自主心搏已恢復,可以停止胸外心臟按壓。
(2)若無自主呼吸,人工呼吸應繼續進行,或自主呼吸很微弱時仍應堅持人工呼吸。
(3)復甦有效時,可見病人有眼球活動,口唇、甲床轉紅,甚至腳可動;觀察瞳孔時,可由大變小,並有對光反射。
(4)當有下列情況可考慮終止復甦:
①心肺復甦持續30分鐘以上,仍無心搏及自主呼吸,現場又無進一步救治和送治條件,可考慮終止復甦;
②腦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將病人頭向兩側轉動,眼球原來位置不變等,如無進一步救治和送治條件,現場可考慮停止復甦;
③當現場危險威脅到搶救人員安全(如雪崩、山洪爆發)以及醫學專業人員認為病人死亡,無救治指征時。
學會心肺復甦對於每個人都會很有用,生活中有很多意外,很難保證我們是時時安全的。為了能夠有危急時刻挽救生命,建議大家一定要學會初步的心肺復甦方法!
兒童嬰兒的心肺复苏
另外,如果是兒童心肺復甦(1歲~14歲),按壓方式改為用單手每分鐘100次頻率按壓,深度只需要3~4厘米,其餘方法同上;
嬰兒的心肺復甦,測動脈時取肱動脈(肱二頭肌下方),首先將雙手的食指置於二乳頭上作為基點,而心臟就在此連線中央偏下,接近胸骨基底處;按壓改為食指和中指按壓,每分鐘100次頻率,深度只需1~2厘米,其餘方法同上;口對口人工呼吸時,嘴不僅要包合嬰兒的嘴,連嬰兒的鼻也要包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