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草治疗膝关节积液

作者:禅医斋 缑玉玲(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古书院矿医院)

曾读《长江医话》,有一篇医话讲龙胆草治膝关节积液,颇受启发。故近年来每遇膝关节有积液,不管是滑膜炎还是风湿、类风湿引起的,都在处方中加入龙胆草25~30g,其效甚佳。如某患者,女,左膝关节水肿,疼痛数月。诊断:滑膜炎。曾经穿刺、封闭效果不显,服用芬必得胶囊、消炎痛、炎痛喜康等,服用期间患者疼痛减轻,水肿无改善,停药疼痛依旧。查舌暗苔腻,脉弦涩。处方:龙胆草、苍术、黄柏、薏苡仁、怀牛膝、陈皮、杏仁、丹参、鸡血藤、车前子。3剂水煎服,患者水肿消失,疼痛减轻,继续以上方服用6剂痊愈,随访3年未复发。膝关节积液属中医“历节”病范畴。《金匮要略》云:“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日历节。”即是说汗出腠理开泄,汗出入水,寒湿乘虚入侵,郁为湿热,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入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关节疼痛肿大,湿热下注,则出现膝关节积液。况膝为筋之府,肝主筋,龙胆草入肝经,清肝胆湿热,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其主治正与历节病因病机相吻合,故善治膝关节积液。

【炮制】 拣去杂质,除去残茎,洗净,润透后切段,晒干。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龙胆,采得后阴干,欲使时用铜刀切去髭上头了,锉,于甘草汤中浸一宿,至明漉出暴干用。”

②《本草图经》:”取根细锉,用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共性,焙干捣。”

③《本经逢原》:”去芦,或酒炒。”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涩。”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医学启源》:”气寒,味大苦。《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辛。”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苦微酸,性寒。”

【归经】 入肝、胆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胆、肾、膀胱四经。”

②《本草经疏》:”足厥阴、少阴、阳明三经。”

【功能主治】 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治肝经热盛,惊痫狂躁,乙型脑炎,头痛,目赤,咽痛,黄疸,热痢,痈肿疮疡,阴囊肿痛,阴部湿痒。用于湿热黄疽、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①《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瘸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②《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③《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④《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

⑤《本草图径》:”古方治疸多用之。”

⑥《履巉岩本草》:”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

⑦《医学启源》:”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

⑧《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

⑨《医学入门》:”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

⑩《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捣敷。

【注意】 脾胃虚弱作泄及无湿热实火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②《本草经集注》:”贯众为之使。恶地黄、防葵。”

③《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使。”

【贮藏】 置干燥处。

【附方】 ①治伤寒发狂:草龙胆为末,入鸡子清、白蜜化凉水服二钱。(《伤寒蕴要》)

②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水煎服。(《局方》龙胆泻肝汤)

③治雀盲夜不见物:龙胆草一两,黄连一两。二味为细末,食后用热羊肝蘸药末服。(《履巉岩本草》)

④治暑行目涩:生龙胆(捣汁)一合,黄连(浸汁)一匙,和点之。(《世医得效方》)

⑤治眼中漏脓:龙胆草,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水下。(《飞鸿集》)

⑥治谷疸,食毕头旋,心佛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合,牛胆丸如捂子,以生麦汁服五丸,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⑦治咽喉肿痛:龙胆草一把,捣汁,汩嗽服之。(《本草汇言》)

⑧冶卒下血不止:草龙胆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五服,如不差更服。(《姚僧坦集验方》)

⑨治伤寒汗后,盗汗不止,或妇人小儿一切盗汗,并宜服之:龙胆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每服一大钱,猪胆汁三两,点入温酒少许,调服,空心临卧。(《杨氏家藏方》龙胆汤)

⑩治肾囊风瘙痒或破,流水,又名绣球风:苦龙胆草、经霜桃叶、蜂房、藜芦、千张纸。共捣细末,芝麻油调搽。(《滇南本草》)

【临床应用】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对轻症能口服者给予20%龙胆草糖浆,日服3次,每次10~15毫升;昏迷或呕吐不能进食者,给2:1龙胆草注射液每天3~4次,每次2~4毫升肌注,至热退3天后停药。中、重型者均同时辅以西药常规治疗。共观察23例,其中重型11例,中、轻型各6例,结果均痊愈。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者18例,15例有抽搐症状者,24小时内控制11例(另4例在2天内控制),神志转清醒者10例。只有1例重型有后遗症。

【备注】 此外,在东北地区及山东尚用东北龙胆作龙胆入药。东北龙胆叶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9~10厘米,宽1.2~2厘米。萼裂片不等长,花冠裂片呈三角形锐尖。

在云南尚有滇龙胆及其变种点花滇龙胆的根及根茎亦同等入药。滇龙胆茎单1或2~3分枝。叶倒卵状长圆形,长3~6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或钝,主脉3条基出。花冠紫红色,长约2厘米。其药材:根茎很短,根长6~15厘米,上部直径1~2毫米;外表淡黄色至黄棕色,表皮易脱落;质坚脆,略呈角质样,木质部黄色。

在西藏地区使用的龙胆草,为龙胆科扁蓄属植物湿生扁蓄的全草。

【毒性】 龙胆碱小鼠灌胃的LD50为460mg/kg,皮下注射大于500mg/kg,静脉注射为250-300mg/kg。另有报道龙胆碱小鼠灌胃LD50为1.3g/kg。

【炮制】 采挖后,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性味】 苦;性寒

【归经】 肝;胆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肝定惊。主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热病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搽。

【注意】 脾胃虚弱作泄及无湿热实火者忌服,勿空腹服用。

【各家论述】 1.《医学启源》:以柴胡为主,草龙胆为使,治眼疾中必用之药也。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

2.《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

3.《本草经疏》:草龙胆味既大苦,性复大寒,纯阴之药也,虽能除实热,胃虚血少之人不可轻试。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则下泄太甚故也。

4.《本草正》:龙胆草,乃足厥阴、少阳之正药,大能泻火,但引以佐使,则诸火皆治。凡肝肾有余之火,皆其所宜。

5.《药品化义》: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惊痫邪气,小儿疳积,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痈、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阴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亦能除胃热,平蛔虫,盖蛔得苦即安耳。

6.《本草新编》:龙胆草,其功专于利水,消湿,除黄疸,其余治目、止痢、退肿、退热,皆推广之言也。但此种过于分利,未免耗气败血,水去而血亦去,湿消而气亦消,初起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得不亟,久病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可不缓,正未可全恃之为利水神丹,消湿除瘅之灵药也。或谓龙胆草治湿热,最利瘅病,正湿热之病也,然用龙胆草以治黄疸,多有不效者,何也?黄疸实不止湿热之一种也,有不热而亦成黄疸者,非龙胆草所能治也。尤胆草泻湿中之热,不能泻不热之湿也。

7.《医学衷中参西录》: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微酸属木,故又能入肝胆,滋肝血,益胆汁,降肝胆之热使不上炎,举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惊痫、眩晕,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皆能愈之。其泻肝胆实热之力,数倍于芍药,而以敛辑肝胆虚热,固不如芍药也。

8.《本草正义》:龙胆草,大苦大寒,与芩连同功,但《本经》称其味涩,则其性能守而行之于内,故独以治骨热着;余则清泄肝胆有余之火,疏通下焦湿热之结,足以尽其能事;而霉疮之毒,疳痃之疡,皆属相火猖狂,非此等大苦大寒,不足以泻其烈焰,是又疏泄下焦之余义矣。

9.《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10.《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11.《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12.《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府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

13.《本草图经》:古方治疸多用之。

14.《履巉岩本草》: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

15.《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

16.《医学入门》: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