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中醫圖書

四聖心源卷八

卷八 七竅解

清陽長露,爰開七竅,精神魂魄之所發,聲色臭味之所司也。先聖既沒,千載如夢,扶陰抑陽,辭喬入谷,箝娥青之舌,杜儀秦之口,塞瞽曠之耳,膠離朱之 目。禍流今古,痛積人神﹗仆也,輕試老拳,道宗目眇,略嬰利鏃,夏侯睛傷。雙睛莫莫,原非大眼將軍,一目○○,竟作小冠子夏。渺爾游魂,不絕如線,操觚含 毫,悲憤橫集,作七竅解。

耳目根原

阅读全文——共7875字

Read more

四聖心源卷七

卷七 雜病解下

中風根原

中風者,土濕陽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風邪者也。四肢,諸陽之本,營衛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實秉氣於脾胃。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轉,火降而化 氣。血藏於肝,氣統於肺,而行於經絡,則曰營衛。四肢之輕健而柔和者,營衛之滋榮,而即脾胃之灌注也。陽虧土濕,中氣不能四達,四支經絡,凝澀不運,衛氣 阻梗,則生麻木。麻木者,肺氣之鬱,肺主皮毛,衛氣鬱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膚枯願而頑廢也。諸筋者,司於肝而會於節,土濕木鬱,風動血耗,筋脈結澀,故 支節枯硬。一日七情鬱傷,八風感襲,閉其皮毛而鬱其經藏,經絡之燥盛,則筋脈急攣,支節拳縮,屈而不伸,痺而不仁也,臟腑之濕盛,則化生敗濁,堵塞清道, 神迷言拙,頑昧不靈也。人身之氣,愈鬱則愈盛,皮毛被感,孔竅不開,鬱其筋節之燥,故成癱瘓,鬱其心肺之濕,故作痴喑。臟腑者,支節之根本,支節者,臟腑 之枝葉,根本既拔,枝葉必瘁,非盡關風邪之為害也。

阅读全文——共8090字

Read more

四聖心源卷五

卷五 雜病解上

病不過內外感傷,而雜病之傳變,百出不窮。感傷者,百病之綱,百病者,感傷之目。譬如水火源本則合,支派攸分,雖殊途而同歸,實一致而百慮。先聖既 往,此道絕傳,博考方書,乖訛萬狀。縱身若松柏,未必後雕,況資如蒲柳,動輒零謝,申之以雜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藥,真輕塵之棲弱草,朝露之落薤上 矣。痛昔親從凋亡,手足傷毀,荒草頹墳,煙籠霧鎖。感念存歿,情何可言,作雜病解。

鼓脹根原

阅读全文——共8331字

Read more

四聖心源卷四

卷四 勞傷解

人不能有生而無死,而死多不盡其年。外有伐性之斧,內有腐腸之藥,重以萬念紛馳,百感憂勞,往往未壯而衰,未老而病。顧保煉不謹,既失之東隅,而醫 藥無瘥,冀挽之桑榆。古聖不作,醫法中乖,貴陰賤陽,反經背道,輕則飲藥而病加,重乃逢醫而人廢。金將軍且將玉碎,石學士未必瓦全,嘆豎子之侵陵,痛鬼伯 之催促,書窮燭滅,百慨俱集,作勞傷解。

中氣

阅读全文——共9023字

Read more

四聖心源卷三

卷三 脈法解

六腑化榖,津液布揚,流溢經絡,會於氣口,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微妙在脈,不可不察。醫法無傳,脈理遂湮,金簡長封,玉字永埋。方書累架,七診之義無聞,醫錄連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罔於心中,複綿昧於指下,使踟躕之餘,命飽庸妄之毒手。顧此恨恨,廢卷永懷,作脈法解。

寸口脈法

阅读全文——共9471字

Read more

四聖心源

清 黃元御

作者:黃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山東省昌邑縣黃家辛戈人,明朝洪熙年間少保、戶部尚書、光祿大夫黃福忠宣公十一世孫。生於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公元1705年)九月,卒於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九月,享年五十三歲。

阅读全文——共12579字

Read more

難經73-81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

阅读全文——共1548字

Read more

難經64-72

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陽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餘皆仿此。

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

阅读全文——共1059字

Read more
1 55 56 57 58 59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