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中醫學習

四物湯與生化湯

許多民眾都有一個觀念:「女生經期來要喝四物湯,生產後要喝生化湯。」但這個觀念卻也造成了更多的疾病產生。還記得,在西醫見習的時候,婦產科的學長問了我「為什麼產婦生完小孩之後都要喝生化湯?明明就很多產婦喝了之後反而大出血被送進急診,差點丟到性命…」所以,我們就來聊聊四物湯與生化湯。

四物湯

四物湯的來源,是由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中芎歸膠艾湯所化裁而來。現今正規的四物湯組成為:地黃、當歸、芍藥、川芎,但不同醫師或中藥行所開立的四物湯多有不同,地黃可用熟地黃或生地黃(其實台灣沒有生地黃,大多用乾地黃代替)芍藥可用赤芍藥或白芍藥,而白芍又可以有生白芍、土炒白芍、醋炒白芍…等選擇。看似很亂,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阅读全文——共1866字

Read more

論小兒發燒

小孩子發燒是很常見的病,沒有小孩不曾發燒的,毋庸太過緊張,除非兼有急症,比方腹痛、頭痛,才考慮半夜送急診。否則的話,一般隔天早上再去看醫生就行了。

若是找中醫,父母親對孩子病情的了解很重要,比方體溫、出汗狀況、大小便、精神、飲水、胃口、怕冷怕熱等等,看小孩的病,問診第一重要,小孩也不會講,中醫師沒得靠,只能靠爸媽,若是這孩子是給褓姆帶的,爸媽一問三不知,那就麻煩了,所以呢,小兒發燒若找中醫看,父母對孩子的狀況要有基本的了解才好。下面我們一樣一樣解釋。

體溫,最好父母在家裏就要先量過,而且早上、下午、晚上要各量一次,也就是至少要三次體溫,量一次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醫師處,只能量得當下的體溫,這會遺漏很多資訊。不同時間的體溫波動,對中醫而言有莫大的意義,是會嚴重影響用藥的,所以請父母若決定帶發燒的孩子給中醫看,早中晚務必要各量一次體溫。另外想補充一點的是,小兒高燒不要怕,能高燒代表這孩子正氣足,心肺功能好。若小孩發燒從不破38.5度,都是37~38度的低燒,那反而糟糕呢。

阅读全文——共1771字

Read more

從「水」的觀念述仲景先生傷寒論六經證治

前言:

陽光、空氣、水是宇宙動植物生命的基本元素,三者相依互存。陽光、空氣的稀厚濃度、可以決定水之質量,而直接影響動植物之生機。如月球、火星、地球之南北極因陽光空氣稀薄,不是乾硬如鐵及凝結若冰塊,寂靜如死地。地球上今約六、七十億的人口,及無法計數的動植物,皆須仰賴水而生存。自古人類農牧亦是逐水而居。水的學問則是博大精深,非我們目前可以完全了解,僅「本草備要」記載之水就夠我們玩味無窮,如(逆流洄瀾水、急流水、甘瀾水、井泉水、百沸湯、陰陽水、黃 水、露水、臘雪水、冰、地漿水),水在人體組織約佔百分之八十,比例多寡優劣及調解情況直接關係人體之健康,諸多例子如斷絕食物多日然因有適量的水飲用而存活(本人曾為西班牙籍門生求健康斷食,僅飲適量的水經十日安然無恙)。人體除角化的毛髮、爪甲未含水分,餘如淚、耳垢、鼻涕、口涎、尿液、糞便、血液、汗、淋巴液、婦人月經、男人精液、攝護線液、乳汁、膿汁、酵素、膽汁、胃酸等等皆屬水的範圍。古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其實是正反益損同相依,萬般事乃由矛盾而生存,生死消長循環不已,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現象。所以人體器官若健康則能正常對水制化轉變調節,而達到供應需求之常態,反之若患某種疾病,則有口渴飲水仍渴不止、或不能釀汗或大汗淋漓、或小便短少、或淋瀝、或尿不止、或熱結旁流、以及如水停上、中、下焦而脹滿喘逆,或水流四肢腫脹沈重疼痛、水積 下成痰飲,及老年體衰口乾飲水不能轉化成津液,反成稠痰黏液唾之不已,或如如糖尿病患三消症狀等等上述諸症候非水氾濫之過,應責人體病變制化失調之因,百般病態變化無窮,隨人體之進化,生活形態的變遷,疾病更趨複雜,人類雖苦心研究其結果,但若能查其因求其本,去繁求簡,崇尚仲景先生辯證論治,嚴謹的處方用藥精神,諒受益無窮。 仲景先生「傷寒論、金匱要略」臨床著述為中醫藥奠定了最俱科學真實之典範,其不因時空變換,人類生活習性的更替,及地域之差異仍歷久而彌新,令人敬而仰之,我們應互為勉勵窮研學習,始不愧對眾生於疾苦中之期望。仲景先生論述浩瀚,本人學淺僅擇下列數方與同道共研討之。

阅读全文——共6640字

Read more

抽筋是怎麼一回事?

中醫對抽筋的想法 中醫說「肝主筋」,同時「肝藏血」,意思是我們身體的筋絡需要血的濡養,所以肝血不足容易使得筋絡失養,而產生抽筋的問題。除了血虛之外,歷代還有許多不同的想法,接下來,要逐一討論一下。

一、首先先從《傷寒論》和 《金匱要略》 的條文來做討論。

1、陰虛血虛 在《傷寒論》中有個常用的處方「芍藥甘草湯」,簡單兩味藥–芍藥和甘草,可以養血柔筋,緩急解痙。 條文提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其中芍藥,酸甘化陰,是傷寒方中重要的養陰藥。 在 《傷寒論》重要的處方「桂枝湯」 條文中提到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因此桂枝湯的組成中(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芍藥配合甘草可處理「陰弱」的部份,協同大棗,可補益肝脾之陰。 在鄭欽安《醫理真傳》陰虛門,提到「筋縮不伸」,因「血虛不能養筋,筋燥故也」,提示的處方就是芍藥甘草湯,或再加上天門冬、麥門冬和蜜。 這個處方,在臨床上使用效果很不錯,有時候我會改用芍甘湯加增液(麥門冬、生地、玄參)效果也很好,在診斷上除了問診大多會有口乾舌燥,或疲倦等問題外,在脈象上主要會有陰虛的脈象,以細脈為主。

阅读全文——共2061字

Read more

中醫治療冬季流感

在冬季診間看感冒的患者比往常多,最近流感盛行的新聞常在螢幕中放送,有些病患就擔心而問起:「醫生,我這次感冒是不是流感?」「得流感看中醫有效嗎?」「得了流感是不是一定要吃克流感?」

身為中醫的實踐者,要告訴大家中醫對流感的確能發揮相當的療效,流感的發生並不是現代才有的事,像這樣高度傳染性、流行性的疾病大規模發生,在古代或名為「傷寒」,或名為「瘟疫」,或名為「時行疫病」等,不斷地在民間發生,故留下了許多有效的治療方藥及治病法則。像東漢醫聖張仲景留下珍貴臨床經驗的大作「傷寒論」,便是流傳至今、廣及中外一致推崇的醫書,裡面集結的許多治療外感傷風傷寒的有效經驗,至今運用起來依然十分有療效。

阅读全文——共1413字

Read more

氣喘和咳嗽的區分

前言

臨床就診患者所呈現的象徵,大多咳嗽和氣喘都同時發作,因此患者和醫師都很難明確分辨。咳嗽氣喘治病程序有先後,標本緩急必需分明。

外感風寒必然導致咳嗽氣喘相並呈顯,有汗或無汗不一而定,肌肉關節疼痛,畏寒發熱,脈搏浮數弦促不一。要認識咳嗽而誘發氣喘,治療只要先治外在的風寒咳嗽,其氣喘的症狀就能平和氣順。所以簡單的說,咳嗽未必伴隨氣喘,而氣喘者必然咳嗽,要把氣喘治療而不咳嗽,是很困難的。 本文所言以氣喘為主,治癒氣喘是很複雜深奧的學問,所以述及各類型不同的氣喘。

阅读全文——共780字

Read more

一个老中医的自述

一个河南老中医的自述

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本人是河南省信阳人氏。祖上世代中医,据老辈人传,是名医张仲景的后代。长期以来,对祖国的中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以供中医学界的专家人士进行论证和研究。

阅读全文——共12088字

Read more

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杏苡甘汤】

还有就是我们身上多停湿的人,一得感冒也容易得这个风湿。那么这类病呢,或者久伤取冷「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这与麻黄汤差不多,由于这个它偏于有热,所以它不用朮,它用薏苡仁、生苡仁啊,生苡仁这个药它是一个寒性的去湿药。

阅读全文——共664字

Read more
1 100 101 102 10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