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
中藥: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
草藥:民間口耳相傳、使用之藥物。草藥是中藥數量發展的主要來源。
中藥學: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採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及其他有關知識的一門學科。
Read more中藥: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
草藥:民間口耳相傳、使用之藥物。草藥是中藥數量發展的主要來源。
中藥學: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採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及其他有關知識的一門學科。
Read more中醫是天人合一「證」的模糊概念,西醫是尖端深入「病」的精確概念,臨床上兩者可起互補作用,若能既辨病又辨證,的確有助於治療。
這些不同孔道所排出不同的病理性分泌物,傳統中醫會根據其顏色、性狀以及合併的身體不適,做出寒熱、虛實的辨證。單就分泌物的特性,可歸納出一個有趣的現象,凡是「顏色淺、清稀的、無異味的」,多半是虛寒證,凡是「顏色深、黏稠的、有異味的」,多半是實熱證。以最常見的感冒流鼻涕為例,若是鼻涕清清如水、頭痛、怕風,我們說那是受了風寒,應以川芎茶調散治療;若是流黃鼻涕、黏稠味臭、口渴、喉嚨痛,則屬風熱感冒,應以辛夷清肺飲治療。咳出的痰也一樣,白色清稀、有泡沫,多半是冷咳,黃色黏稠難以咳出、有腥臭味的多半是熱咳。但是,有原則就有例外,例如過敏性鼻炎,像似古書記載的「鼻鼽」症,雖然總是鼻流清涕,但發作時老是鼻子、眼睛、咽喉、耳朵奇癢無比,常覺口乾舌燥,喉嚨容易發炎,就要小心是熱證。
Read more中醫外科診療疾病的特點是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先辨病,後辨證。每一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名,如有頭疽、紅絲療、蛇串瘡等,有一定的臨床特點,其發病原 因、病機變化與轉歸、預後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因此臨床應先辨病,明確診斷。但同一疾病在發病不同階段,或由於患者的個體差異,其臨床症狀迥異,治法也 不相同,故在辨病基礎上尚需辨證。
辨病就是辨識具體的疾病,辨病的目的在於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並與相關疾病鑒別診斷。如局部紅腫熱痛是陽證瘡瘍的共同特徵,而癰是局部 光軟無頭,結塊範圍多在6—9咖左右,易膿,易潰,易斂,一般不會造成陷證。有頭疽初起即在腫塊上有粟米狀膿頭,瘡面漸漸腐爛,形似蜂窩,範圍常超過 gOn,難膿,難潰,常可合併內陷。肉癭與石癭均為癭,但前者是良性腫瘤,後者是惡性腫瘤,其轉歸預後絕然不同,必須及早分明。所以,在外科領域中,辨病 尤為重要。
Read more外科疾病多生於體表,易診斷,但每一種外科疾病都有不同的致病因素和發病機理,中醫臨床主張「審症求因,辨證論治」,不同的病因病機,證候與治療也就不同。因此,掌握病因病機,對於診療外科疾病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致病因素
中醫外科疾病致病因素包括外因與內因兩個方面。其中,外因者有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來傷害等,內因者有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房室損傷等。現分述之。
Read more疾病命名及釋義
歷代中醫外科著作頗多,各家所載外科疾病的病名,由於地區不同,方言各異,致使病名不統一,同一性質的疾病因所患部位、階段、形態等不同而有幾個病 名,有時一個病名又包括多種性質的疾病。外科疾病名目雖然繁多,但從它的命名依據來看,一般是根據疾病的發病部位、穴位、臟腑、病因、症狀、形態、顏色、 疾病特性、範圍大小、是否傳染等命名,有一定規律可循。
Read more分外感和內傷兩類。一般外感頭痛,由風寒、風熱、風濕引起為多;內傷頭痛主要以房事不節、情志不和、脾虛生痰、氣滯血瘀為主,故治以滋補溫養,平肝熄風,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為主要法則。內傷外感相兼者,應表裡兼治,或先表後裡,或先裡後表。
偏頭痛,痛偏後腦為「太陽頭痛」,用羌活、麻黃為引;偏前額者為「陽明頭痛」,用葛根、白芷為引;痛偏兩側則為「少陽頭痛」,用柴胡、黃芩為引。
針刺療法對頭痛有很好療效,可以配合應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