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中醫學習

煎煮中藥

雖然科學中藥粉用得相當普遍,但有些急、重病仍得遵古法煎煮,方能取效。加上中藥粉添加西藥的比例偏高,部分病人為求安心起見,也寧願改吃煎煮費時的中藥飲片。但煎煮中藥可不容易,其中蘊涵有許多學問。

一、煎藥的容器﹕以砂鍋、瓷鍋最好,彩色鍋或不銹鋼鍋也可以;至於鐵鍋、鋁鍋或銅鍋則不適合。因為不少中藥的有效成分是生物鹼,而生物鹼必須和鞣質或有機酸生成鹽之後,才能溶於水,如用鐵鍋或其它金屬器皿煎藥,則容易使中藥裡的鞣質化合成鞣酸鐵或其它成分,影響生物鹼的利用,使中藥有效成分的浸出減少,降低治療效果,甚至生成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

阅读全文——共965字

Read more

落枕看中醫

白天上班坐在電腦前吹一整天的冷氣,晚上又睡不好,隔天很容易就落枕了…

臨床症狀

其實落枕為單純的肌肉痙攣,臨床上以急性頸部肌肉痙攣、強直、痠脹、疼痛以致轉動失靈為主要症狀,輕者4~5天會自癒,重者疼痛嚴重病可向頭部及上肢放射,可遷延數周不癒。常在醒後出現頸部疼痛,活動時加劇。

阅读全文——共666字

Read more

從舌苔斷疾病

眾所皆知,舌頭不但能吸吮、吞嚥、攪拌,還負責了味覺的功能。但是您可能不知道,它還是反應人體健康狀況的信號燈。

中醫望舌診病,主要是觀察「舌質」和「舌苔」兩個方面的變化。舌苔是舌體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由絲狀乳頭及其間的食物殘渣、細菌、唾液等組成。細小的絲狀乳頭不具有味蕾而純係保護的功能,它覆蓋了大部分的舌背,卻也因含有大量的角質而呈現白色,有時會因角質的增生而變長,有時卻反而萎縮甚至消失。

舌苔的形成,就是舌黏膜上皮的角質化過程,不斷進行的新陳代謝狀況,它表現為細胞的不斷分裂、增殖、分化、遷移和剝落的過程。這是一種動態的平衡,它維持了正常人薄薄的一層舌苔。

阅读全文——共1045字

Read more

觀察舌頭預知疾病

中醫望舌診病,主要是觀察「舌質」和「舌苔」兩個方面的變化。舌質又稱舌體,是舌的肌肉脈絡組織,包括肌肉、血管、神經、結締組織、黏膜及舌面的輪廓乳頭與菌狀乳頭。

正常舌質多呈淡紅色,不深不淺。這是由於舌的黏膜下層及肌層中富有血管,血色透過白色半透明的舌黏膜面,就呈現淡紅色。總括而言,舌黏膜上皮的厚度、血紅蛋白濃度、血氧分壓、舌部血管的擴張或收縮,都是決定舌質顏色的主要因素。

一、淡白舌:比正常的淡紅舌色還淡。常由於貧血及代謝降低、內分泌機能不足、消化功能紊亂,或是蛋白質代謝障礙,蛋白總量不足所造成。中醫認為淡白舌為臟氣虛寒,常見的二種證型為:

阅读全文——共998字

Read more

從舌頭大小 看健康狀況

從舌頭大小 看健康狀況

  望舌診病是中醫獨特的診斷方法,舌頭的各種變化可反映人體病變的部位和程度,正如《辨舌指南》所言:「辨舌質,決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察六淫之淺深。」名醫章虛谷在《醫門棒喝》中也說:「觀舌質可驗其正之陰、陽、虛、實,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淺、深。」由於舌頭是人體「外露的內臟」,最容易偵察,所以具備了舌診的基本常識後,就能了解自己身體機能的變化,並可提供醫療上的參考。

當舌頭腫脹胖大而有齒痕,表示與舌之結締組織增生、組織水腫,或血管、淋巴回流障礙、營養不良、缺乏蛋白質等因素有關,中醫多診斷為氣虛或體內濕氣過重。臨床上常為肥胖、甲狀腺機能減退、肢端肥大症、尿毒症、低蛋白血症、慢性胃炎、糖尿病等所引起。由於舌組織的反應較一般器官靈敏,所以,此時身體其它部位可能並無水腫的表現。

阅读全文——共977字

Read more

什么是“四气五味”

什么是“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能特征。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中药,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治疗寒性病症的中药,则属于温性或热性。

五味指中药的辛、甘、酸、咸、苦五种味道。其中辛有发散、行血之功效,多用来治表症。甘有补益、和中等作用,用来治疗虚症。酸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之类病症。咸有通便泻下及软坚散结之功用,常用来治疗有肿块症状的疾病,亦可消除痰火结核等。苦味有泻火解毒和化湿作用。

阅读全文——共206字

Read more

吴鞠通《医医病书》

吴鞠通 《医医病书》

清朝吴鞠通在七十多岁将一生行医的心得,与对当代与后世之医所发出的建言与评语。

《医医病书》第一个医是动词,医治之意。第二个医是名词,医生也。简而言之,为医治医生疾病之书。此处的疾病是指态度与做法,而非指真正身体上的疾病。有些像他的笔记书,但是又充满热切的盼望,一种对为人医的期许与盼望。

阅读全文——共1140字

Read more

中药药性理论之由来

中药药性理论之由来

众所周知,药性是药物固有的属性,是决定药物功用的内在依据。只有掌握药物的药性,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药物的功用。因此,药性理论自古以来就是《本草学》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临床运用本草治疗疾病的最基本依据。正如张志聪所言:“知其性而用之,则用之有本,神变无方。袭其用而用之,则用之无本,窒碍难通。”(《本草崇原·序》)

 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三个方面

阅读全文——共1472字

Read more

中药炮制术语知多少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难以理解的专用名词术语,因而给初学者带来不少困难。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医疗实践,不断试制试用和总结改进,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技术资料,这些资料大多都载于历代古医书和本草文献中。但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难以理解的专用名词术语,因而给初学者带来不少困难。笔者摘录一些常见术语,供大家在工作和学习时参考:

  

阅读全文——共1682字

Read more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从古至今有过较多的衍变。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及容量(斗、升、合等)等计量方法。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两=10钱)。现在我国的中药计量规定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

一两(16进位制) ≈30g

一钱≈3g

阅读全文——共1286字

Read more
1 91 92 93 94 95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