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草藥

女貞子

平補肝、腎

甘苦而平,少陰之精,隆冬不凋。

益肝腎,安五臟,強腰膝,明耳目,烏髭髮,補風虛,除百病。女貞酒蒸曬乾二十兩,桑椹乾十兩,旱蓮草十兩,蜜丸,治虛損百病,如四月即搗桑椹汁,七月即搗旱蓮汁,和藥不必用蜜。(時珍曰)女貞上品妙藥,古方罕用何哉。

阅读全文——共157字

Read more

甘菊花

祛風濕、補肺腎、明目

味兼甘苦,性稟平和,備受四氣,冬苗、春葉、夏蕊、秋花。飽經霜露,得金水之精居多。能益金水二臟,肺腎。以制火而平木,心肝。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故能養目血,去翳膜。與枸杞相對,蜜丸久服,永無目疾。

治頭目眩運,風熱。散濕痺遊風。

阅读全文——共233字

Read more

甘草

有補有瀉、能表能裏、可升可降

味甘,生用氣平,補脾不胃足,而瀉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緩之。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解退肌表之熱。入涼劑則瀉邪熱,白虎湯、瀉心湯之類。入峻劑則緩正氣,薑、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黃加之,恐其峻下,皆緩之之意。入潤劑則養陰血。甘草湯之類。

能協和諸藥,使之不爭,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緩痛。通行十二經,解百藥毒,凡解毒藥并須冷飲,熱則不效。小兒初生,拭去口中惡血,綿漬汁,令咂之能解胎毒。故有國老之稱。

阅读全文——共771字

Read more

黃芩

瀉火、除濕

苦入心,寒勝熱,瀉中焦實火,除脾家濕熱。

治澼痢腹痛,便血曰澼,寒痛忌用。凡腹痛,有寒熱、虛實、食積、瘀血、痰濕之不同,寒宜溫,熱宜清,虛宜補,實宜下,食宜消導,瘀血宜行散,痰濕宜化痰利濕。痛時手不可按者,為實痛;按之痛止者,為虛痛。寒熱往來,邪在少陽。黃疸五淋,血閉 實熱血分。氣逆,癰疽瘡瘍,及諸失血。消痰(丹溪)以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按痰以火動,當先降火。利水,解渴安胎,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則胎安。養陰退陽,補膀胱水。酒炒則上行,瀉肺火,利胸中氣,肺主氣,熱傷氣,瀉熱所以保肺。治上焦之風熱濕熱,(丹溪曰)黃芩上、中二焦藥。火嗽喉腥,五臭,肺為腥。目赤腫痛。

阅读全文——共693字

Read more

苦參

瀉火、燥溼、補陰

苦燥濕,寒勝熱,沈陰主腎。補陰益精,養肝膽,安五臟,濕熱去,則血氣和平,而五臟自安。利九竅,生津止渴,明目止淚。淚為肝熱。

治溫病血痢,純下清血者,風傷肝也,宜散風涼血;下如豆汁者,濕傷脾也,宜清熱滲濕。腸風溺赤,黃疸酒毒。熱生風,濕生蟲,又能祛風逐水殺蟲,治大腸疥癩。

阅读全文——共475字

Read more

黃連

瀉火、燥濕

大苦大寒,入心瀉火。(王海藏曰)瀉心實瀉脾也,實則瀉其子。鎮肝涼血,凡治血,防風為上部之使,黃連為中部之使,地榆為下部之使。燥濕開鬱,解渴 單用能治消渴。除煩。益肝膽,厚腸胃,消心瘀,能去心竅惡血。止盜汗。涼心。

治腸澼瀉痢,便血曰澼,有臟連丸。濕熱鬱而為痢,黃連治痢要藥。噤口者,熱壅上焦,同人參煎湯呷之,但得下咽便好。(喻嘉言曰)下痢必先汗解其外,後調其內,首用辛涼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攻裏。(機要云)後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濕,脈弦宜去風。風邪內結宜汗,身冷自汗宜溫。膿血稠黏,宜重劑以竭之。下痢,赤屬血分,白屬氣分。(戴氏曰)俗謂赤熱,白寒者非也,通作濕熱處治,但有新久虛實之分。痞滿 燥濕開鬱。(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腹痛,清熱。心痛伏梁,心積。目痛眥傷,人乳浸點,或合歸、芍等分,煎湯熱洗,散熱活血。癰疽瘡疥,諸痛癢瘡皆屬心火。酒毒胎毒。小兒初生,合甘草為末,蜜調令嚥之。明目(傳信方)羊肝一具,黃連一兩搗丸,凡是目疾皆治,名羊肝丸。定驚,鎮肝。止汗解毒,除疳 同豬肚蒸為丸。殺蚘,蚘得苦則伏。

阅读全文——共991字

Read more

黃柏

瀉相火、補腎水

苦寒微辛,沈陰下降。瀉膀胱相火,足太陽引經藥。補腎水火足,堅腎潤燥,(發明曰)非真能補也。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也。相火退而腎固,則無狂蕩之患矣。(按)腎本屬水,虛則熱矣,心本屬火,虛則寒矣。除濕清熱。

療下焦虛,骨蒸勞熱,陰虛生內熱。諸痿癱瘓。熱甚則傷血,血不榮筋則軟短,而為拘。濕勝則傷筋,筋不束骨,則弛長而為痿。合蒼朮名二妙散,清熱利濕,為治痿要藥。或兼氣虛、血虛、脾虛、腎虛、濕痰、死血之不一,當隨證加治。目赤耳鳴。腎火。消渴便閉,黃疸水腫。(王善夫)病便閉,腹堅如石,腿裂出水,飲食不下,治滿利小便藥,遍服不效。(東垣曰)此奉養太過,膏梁積熱,損傷腎水,致膀胱乾涸,小便不化,火又逆上,而為嘔噦。(難經)所謂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者。(內經)所謂無陰則陽無以化也,遂處以北方大苦寒之劑,黃柏、知母各一兩,酒洗焙研,桂一錢為引,名滋腎丸,每服二百丸,少焉前陰如刀刺火燒,溺出床下成流,腫脹遂消。水瀉熱痢,痔血腸風,漏下赤白。皆濕熱為病。諸瘡痛癢,頭瘡研末傳之。口瘡,蜜炒研含。凡口瘡用涼藥不效者,乃中氣不足,虛火上炎,宜用反治之法。參、朮、甘草補上之虛,乾薑散火之標,甚者加附子,或噙官桂引火歸元。殺蟲安蚘。

阅读全文——共1026字

Read more

红花新用

红花为菊科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红花的筒状花冠,主产于新疆、河南、河北、浙江、四川、云南、山东等地,近年来尤以新疆所产质量最佳、产量最大。夏季花瓣由黄变红时采摘,又称红蓝花、草红花。晋代张华着《博物志》称中原的红花是“张骞得种于西域”,可知其为丝绸之路上的物产之一。早期红花是用于染料的,后来才用于医药。

东汉著名的医药学家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妇人杂病篇”中载有红蓝花酒,主治:“妇人六十二种风,乃腹中气血刺痛。”是红花用于治病的最早记载。

红花之名则始见于宋代《本草图经》,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红花的主治功能有详细的记载。中医认为,红花功能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主治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胸痹心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关节疼痛、中风偏瘫、斑疹等,为行血和血之要药。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论述,陈嘉谟《本草蒙筌》载:“多用则破血通经,酒煮方妙;少用则入心养血,水煎却宜。”故临床上凡因瘀滞所致血气不和,经络不利诸证,皆可应用。

阅读全文——共1256字

Read more

藥材-杜仲

杜仲在古代是極其珍貴的植物,在地球上幾乎完全沒有與其相似的植物,三千年前中國就將杜仲當作珍貴中藥,在漢方別樹一格。 

著名的《神農本草經》、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曾記載。甚至神農本草經將杜仲和人蔘分類同屬上品,為第一級藥物。

《神農本草經》記載杜仲「主腰脊痛,補中益氣,堅筋骨,強志,久服輕身耐老」,可治療腰痠背痛、補元氣、固筋骨;

阅读全文——共421字

Read more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