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10月 2014

紅棗

大棗又稱紅棗,它既是果中珍品,又是一味「上品」之藥,以色紅、肉厚、飽滿、核小、味甜者為佳。大棗屬鼠李科植物的成熟果實,因加工方法的不同而有紅棗和黑棗之分,但入藥以紅棗為主。其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養氣補血,健脾養胃的作用。《名醫別錄》認為﹕「大棗補中益氣,堅志強力,久服不飢。」《本草匯言》亦說﹕「此藥甘潤膏凝,善補陰陽、氣血、津液、脈絡、筋俞、骨髓,一切虛損,無不宜之。」所以,大凡脾胃虛弱,氣血兩虧,營養不良,心慌失眠,貧血頭暈,食少便溏,以及白血球或血小板減少之人,常以大棗進補養生,最為有益。

阅读全文——共494字

Read more

桑寄生

本品爲常綠小灌木,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即被列爲「上品」之藥,說它主治「腰痛,充肌膚,堅發齒,長鬚眉」,這就是桑寄生能抗衰老的最早記載。

桑寄生性平,味甘苦,歸肝、腎經。它之所以能稱爲養生保健中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補益肝腎而延年益壽,二是祛除風濕而防禦老年疾病。如《本草再新》所言,桑寄生「補氣,壯陽道,利關節,補血和血」。此乃補益之功;《日華子本草》說它「助筋骨,通血脈」,這說明它能防治老年病。正是由於桑寄生有補益肝腎,祛風壯骨的作用,所以,凡中老年人腰膝酸痛,筋骨痿弱,風寒濕痹者,久服多有良效。

阅读全文——共482字

Read more

黃精

本品爲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精的根莖,在春秋采收,以秋采者爲佳,其中以塊大、色黃、斷面透明、質潤澤者最爲上乘。

黃精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有補中益氣,潤心肺,強筋骨的作用,如《本經逢原》中指出:「黃精,寬中益氣,使五臟調和,肌肉充盛,骨髓強堅,皆是補陰之功。」中醫常用于治療脾胃氣虛,倦怠無力,肺癆咳血,病後虛弱,筋骨痿軟之症,近代也有用於醫治高血壓、冠心病、白細胞減少症、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更重要的是,黃精不僅是一味名貴中藥,同時又是一種養生保健食品,爲中國古代養生學家所重視。如《張華博物志》中即有記載:「太陽之草名黃精,食之可長生。」《神仙芝草經》也說服食黃精,「多年不老,顔色鮮明,發白更黑,齒落更生」,似有返老還童之效。《名醫別錄》也認爲:「久服輕身延年不饑」。古人還專門介紹了「黃精服食法」:黃精根莖陰乾搗末,每日酌量用水調服。明.李時珍稱服用此方「一年內變老爲少」。或者「單服九蒸九暴食之,駐顔斷穀」。由此可見黃精抗衰老之功。

阅读全文——共554字

Read more

女貞子

本品爲木犀科植物女貞的果實,又名冬青子,性平,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腎滋陰,養肝明目之功效,中醫經常用以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陰虛內熱,腰膝酸軟,頭暈眼花,耳鳴耳聾,遺精,消渴,鬚髮早白等症。 作爲養生之用,自《神農本草經》開始,即被列爲「上品」,被認爲具有「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病」的功效,而且「久服肥健輕身不老」。《本草蒙筌》中說該藥能「黑髮黑須,強筋強力,多服補血去風」。明•李時珍也認爲它有「強陰,健腰膝,變白髮,明目」等作用。對女貞子能養生保健的道理,清代醫家繆希雍解釋說:「女貞子氣味俱陰,正入腎除熱補精之要品,腎得補,則五臟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繆氏還深有體會的說:「此藥有變白明目之功,累試輒驗。」

阅读全文——共531字

Read more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習慣上有時也簡稱蟲草,是麥角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蟲草蝙蝠蛾幼蟲的子座與蟲體的複合物,是一種高檔滋補品,有著良好的補虛強壯作用。

蟲草性溫味甘,入肺腎二經,其功效主要表現在補虛損、益腎精、養肺氣,因此用以進補養生,最適宜肺腎兩虛之人,大凡虛喘癆咳、咯血、自汗盜汗、腰膝酸軟、陽痿遺精、病後久虛不復者,以此補養,效果最佳。無怪乎清代醫家趙學敏對蟲草作出了「功與人參同」的高度評價。

現代研究表明,此藥的化學成分相當複雜,構成人體營養物質的蛋白質、脂肪、糖、礦物質和維生素,它都具備,尤其是氨基酸,竟達19種之多。經藥理試驗證實,冬蟲夏草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心肌的營養血流量,降低血清膽固醇和β-脂蛋白,還具有抗缺氧作用和抗癌作用等,這些作用都提示,冬蟲夏草在增強體質、抗腫瘤和防治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阅读全文——共514字

Read more

蓮子

本品爲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蓮的果實,其性平,味甘澀,入心、脾、腎經,具有養心、益腎、補脾、固澀作用,中醫多用以治療脾虛泄瀉便溏,心虛失眠心悸,腎虛遺精尿頻,以及婦人崩漏帶下之病。

蓮子是一味古老的藥食兩用之物,作爲食物養生,即被列爲「上品」而收載在《神農本草經》中,說它能「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饑延年」。唐代著名食醫孟銑也認爲蓮子「補五臟不足,益十二經脈血氣」。宋代醫家蘇頌介紹:「蓮肉搗碎和米作粥飯食,輕身益氣,令人強健」。清代食醫王孟英也常用蓮子肉作成食品,「磨以和粉作糕,或同米煮爲粥飯,健脾益腎,頗著奇勳」。

阅读全文——共481字

Read more

淫羊藿

淫羊藿又名仙靈脾,爲多年生草本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的莖葉,其性溫,味辛甘,歸肝、腎經,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的作用,中醫經常用以治療由肝腎虧虛所致的陽痿不舉,小便淋瀝不爽,腰膝無力,筋骨攣急,四肢不仁和風濕痹痛,頗有效驗。

作爲養生保健,歷代醫家也極爲重視,多認爲淫羊藿能「益氣力,強志,堅筋骨,補腰膝」。《日華子本草》中亦載:「治丈夫絕陽不起,女子絕陰無子,筋骨攣急,四肢不任,老人昏耄,中年健忘。」尤其是補腎助陽的作用,淫羊藿最爲擅長,所以,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就說它「能益精氣,乃命門藥也,真陽不足者宜之」。中醫認爲:命門爲腎中之真陽,即人身之元氣,所謂「男子絕陽,女子絕陰」,皆元陽衰敗所致,淫羊藿入命門,補真陽,故有延年之功。

阅读全文——共488字

Read more

白朮

本品爲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朮的根莖,主産地爲浙江和安徽,以浙江的嵊縣、新昌地區産量最大,而以浙江於潛所産品質最佳,特稱爲「於朮」,但其野生白朮早已絕迹,現多爲該地栽培品,仍以氣清香,甜味強而辣味少,折斷面黃白色,有雲頭,質堅而無空心者倍受推崇。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歷代醫家對於白朮的補脾胃之功頗多讚譽,如《本草求真》說它「爲脾臟補氣第一藥也」。《本草經疏》也認爲「其氣芳烈,其味甘濃,其性純陽,爲安脾之神品」。還有說「白朮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或曰「白朮,乃扶植脾胃之要藥也,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納,術能助之」。

阅读全文——共575字

Read more

薏苡仁

薏苡仁為禾本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成熟的種仁,俗稱六谷米、薏米、米仁,是一味亦藥亦食,食藥兩用之品,以粒大、飽滿、色白、完整者為佳。其味甘淡,性微涼,入脾、肺、腎經,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四大功效。尤其是在中國南方以及港澳

和東南亞一帶,濕熱偏盛之地,易患泄瀉、濕痺、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水腫、腳氣、淋濁、帶下之症,經常服食薏苡仁,的確是進補養生之妙方。對於久病體虛,產後恢復期,老人幼兒,常用薏苡仁煮粥食,頗多裨益。

從營養學角度分析,薏苡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油、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精氨酸、賴氨酸等多種氨基酸,這些都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成分,其所含的鈣、磷、硫氨素等,遠比一般穀類食物含量高。正是由於它的營養價值在禾本科植物中佔第一位,故有「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的美稱。

阅读全文——共551字

Read more
1 3 4 5 6 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