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12月 2014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

饮食劳役所伤,自汗小便数,阴火乘土位,清气不生,阳道不行,乃阴血伏火。况阳明胃土,右燥左热,故化燥火而津液不能停;且小便与汗,皆亡津液。津液至中宫变化为血也。脉者,血之府也,血亡则七神何根据,百脉皆从此中变来也。众之百病,莫大于中风,有汗则风邪客之,无汗则阳气固密,腠理闭拒,诸邪不能伤也。

或曰∶经言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又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又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又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肠胃之所生也。请析而解之?答曰∶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阳气在于地下,乃能生化万物。故五运在上,六气在下。其脾长一尺,掩太仓,太仓者,胃之上口也。脾受胃禀,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也。胃者,十二经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危。五脏之气,上通九窍。五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六腑者,在天为风、寒、暑、湿、燥、火,此无形之气也。胃气和平,荣气上升,始生温热。湿热者,春夏也,行阳二十五度。六阳升散之极,下而生阴,阴降则下行为秋冬,行阴道,为寒凉也。胃既受病,不能滋养,故六腑之气已绝,致阳道不行,阴火上行。五脏之气,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养皮肤血脉筋骨,故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六腑生气先绝,五脏无所禀受,而气后绝矣。肺本收下,又主五气,气绝则下流,与脾土叠于下焦,故曰重强。胃气既病则下溜。经云∶湿从下受之,脾为至阴,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窍之源,使不能上通于天,故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胃者,行清气而上,即地之阳气也,积阳成天,曰清阳出上窍,曰清阳实四肢,曰清阳发腠理者也。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血脉皆弱,是气血俱羸弱矣。劳役动作,饮食饥饱,可不慎乎。凡有此病者,虽不变易他疾,已损其天年,更加之针灸用药差误,欲不夭枉得乎?

阅读全文——共900字

Read more

咳嗽论治

第一节 咳嗽概说

咳嗽,肺之病也。起因不一,变化亦多端。其病虽成人小儿,皆有患之,然以小儿脾胃殊为薄弱,肺体 更属娇嫩,一经感染,最易流连,荏苒日久,则酿大患,故小儿之咳嗽,倍重于成人也。至于证状,小儿气 息本短,脉息本数,一患咳嗽,则气息之短促,脉息之急数,益现异常之象。甚则神气不定,发为惊惕 啼哭之状,此证状之倍重于成人也。论其治法,亦属较难,盖小儿问诊脉诊,未易十分准确,得病之源, 知之非易,更以小儿五内之未充,身体之未固,用药亦倍费斟酌。故咳嗽一证,成人与小儿,其病虽同而证 治实有不同也。至于起因,大别之有三∶一曰外感咳嗽,一曰内伤咳嗽,一曰杂证咳嗽是也。外感咳嗽, 咳之属于外因者,属于内伤者不与也;内伤咳嗽,咳之属于内因者,属于外感者不与也;杂证咳嗽,咳之 属于内外因相杂者。以此分系,则一般咳嗽皆包罗其中,而于繁杂无当之咳嗽专名(如 心咳、肝咳、大肠咳、小肠咳等),亦可弃而不取矣。

阅读全文——共11293字

Read more

补中益气汤

黄 (病甚,劳役热者一钱) 甘草(以上各五分,炙) 人参(去节,三分,有嗽去之。)

以上

当归身(三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 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 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白术(三分,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 上件药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立加减法治之。

阅读全文——共1543字

Read more

以脾胃为中心 防治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以脾胃为中心

防治小儿消化系统疾病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基于《内经》,形成于东垣,发展于景岳、薛己、叶天士等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脾胃内伤学说,阐发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精辟论点。在生理上,强调脾主升清;在病因方面,多责之于“阳气不足”;在治疗上,着重温补脾阳,升提阳气。

阅读全文——共2328字

Read more

小儿惊厥中医诊疗技术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9月14日

小儿惊厥是脑功能暂时紊乱导致神经元导常放电所致,为儿科常见症。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临床表现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痉挛性或强直性、限局性抽搐,发作时间过久,可因缺氧引起脑组织不可逆性损害。中医学称之为“惊风”,由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因此凡起病急暴,属阳属实者,统称“急惊风”;凡病久中虚,属阴属虚者,统称“慢惊风”。

病因病机

阅读全文——共2586字

Read more

痰喘(支气管肺炎)

痰喘(支气管肺炎)

  刘XX,女,3岁,1963年12月25日门诊。

  一周前突然高热,咳喘,先后服射干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加减,并加服四圜素,注射青霉素,历时四天不解。检查:两肺满布大量的干湿性罗音,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1,200/立方毫米,中性66%,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转蒲老诊治,症见发热39℃,无汗,咳嗽气促,喉间痰鸣,咳痰不利,面浮目红,口微渴,食纳减少,大便干,每日一次,小便短黄,舌质不红、苔白腻,脉沉细数,属食痰阻滞,肺失肃降,郁而化热,治宜宣肺降痰。

阅读全文——共611字

Read more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