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1月 2015

常見的感冒偏方

感冒了!很多人會嚐試中藥或偏方來治療,一來是藥性溫和不傷身,二來是簡便而且可以DIY。然而,如果不懂寒與熱的劃分,分不清體質需要,往往會弄巧成拙而延誤病情。

首先來談病邪的屬性。「風寒」感冒是怕冷重、發熱輕、頭痛身疼、鼻塞涕清;「風熱」是怕冷輕、發熱重、頭痛、口渴、鼻塞涕黃濁,而咽痛或紅腫更是風熱的關鍵。此外,有時還會「挾濕」,如發生在梅雨季節,常見低熱不退、頭脹如被布包裹、骨節痠疼沈重、胸悶;「挾暑」多在炎炎夏日,常是身熱汗出、心煩口渴、小便深黃量少;「挾燥」則在秋天乾燥的氣候,容易身熱頭痛、鼻燥咽乾、咳嗽無痰或少痰、口渴。

阅读全文——共2261字

Read more

四季進補-補之有道

人們習慣於冬令進補,而盛夏酷暑可以服用補品嗎?其實,只要補藥適應人體的需要,一年四季皆可服用,但卻需配合個別體質(寒、熱、虛、實)季節(春、夏、秋、冬)地域(高原乾燥、低地卑濕)甚至個人精神因素,才能適當化裁。

傳統中醫強調「致中和」,故對於「虛證」者,如抵抗力低下、臟腑功能衰退、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功能紊亂、貧血、營養不良、容易感冒的人,要用溫補的藥味調理。

對於「實證」者,如病邪太過、發炎反應、臟腑功能亢奮、代謝增強的人,則用寒性、涼性藥物以治其熱性病證。舉例來說,如肝火旺的病人,表現出煩躁失眠、面赤頭痛易怒、口乾口苦口臭、大便秘結、小便腥臭黃赤等,若給服溫補方藥,無異「火上加油」,如能服用清熱瀉火之劑,反有「寓瀉於補」的功效。因此,辨明體質,是進補的前提。

阅读全文——共820字

Read more

小兒腹瀉的中醫療法

凡是大便次數比平常增加,及大便水分增加或硬度減少即為腹瀉。腹瀉少於兩週的稱為急性腹瀉,若症狀已拖過兩週,即成為慢性腹瀉。

腹瀉是小兒科患者中,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第二個常見的疾病。每年全世界嬰兒超過四百萬,因為感染性腹瀉而死亡,尤其在開發中國家,腹瀉是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其嚴重性。

絕大多數的兒童腹瀉是屬於急性腹瀉,而且多半是病毒或細菌感染所致。常見的感染源有:輪狀病毒、類諾華克病毒、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等。特別是病毒感染,常會引發俗稱的「腸胃型感冒」或「感冒引起拉肚子」的症狀。像輪狀病毒是大家所熟知的,特別在6個月至兩歲的嬰幼兒最容易感染,在冬天也最為常見。

阅读全文——共826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