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3月 2015
四聖心源卷五
卷五 雜病解上
病不過內外感傷,而雜病之傳變,百出不窮。感傷者,百病之綱,百病者,感傷之目。譬如水火源本則合,支派攸分,雖殊途而同歸,實一致而百慮。先聖既 往,此道絕傳,博考方書,乖訛萬狀。縱身若松柏,未必後雕,況資如蒲柳,動輒零謝,申之以雜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藥,真輕塵之棲弱草,朝露之落薤上 矣。痛昔親從凋亡,手足傷毀,荒草頹墳,煙籠霧鎖。感念存歿,情何可言,作雜病解。
鼓脹根原
Read more四聖心源卷四
卷四 勞傷解
人不能有生而無死,而死多不盡其年。外有伐性之斧,內有腐腸之藥,重以萬念紛馳,百感憂勞,往往未壯而衰,未老而病。顧保煉不謹,既失之東隅,而醫 藥無瘥,冀挽之桑榆。古聖不作,醫法中乖,貴陰賤陽,反經背道,輕則飲藥而病加,重乃逢醫而人廢。金將軍且將玉碎,石學士未必瓦全,嘆豎子之侵陵,痛鬼伯 之催促,書窮燭滅,百慨俱集,作勞傷解。
中氣
Read more四聖心源卷三
卷三 脈法解
六腑化榖,津液布揚,流溢經絡,會於氣口,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微妙在脈,不可不察。醫法無傳,脈理遂湮,金簡長封,玉字永埋。方書累架,七診之義無聞,醫錄連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罔於心中,複綿昧於指下,使踟躕之餘,命飽庸妄之毒手。顧此恨恨,廢卷永懷,作脈法解。
寸口脈法
Read more四聖心源卷二
卷二 六氣解
內外感傷,百變不窮,溯委窮源,不過六氣。六氣了徹,百病莫逃,義至簡而法至精也。仲景既沒,此義遂晦,寒熱錯訛,燥濕乖謬,零素雪於寒泉,飄溫風於陽谷,以水益水而愈深,以火益火而彌熱。生靈夭札,念之疚心,作六氣解。
六氣名目
Read more四聖心源
清 黃元御
作者:黃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山東省昌邑縣黃家辛戈人,明朝洪熙年間少保、戶部尚書、光祿大夫黃福忠宣公十一世孫。生於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公元1705年)九月,卒於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九月,享年五十三歲。
序
Read more難經73-81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
Read more難經64-72
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陽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餘皆仿此。
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
Read more難經55-63
五十五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
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 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五十六難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Read more難經46-54
四十六難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氣衰,氣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