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3月 2015

食粥治病养生

食粥治病养生

食粥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一种独特的传统饮食方法。粥,俗称稀饭。古时也有称为“糜”的。周书有“黄帝始烹谷为粥”之说,算是最早的历史记载了。古时凡粳、粟、粱、黍、麦等皆可为粥,现今一般均以粳米、粟米(小米)、糯米熬粥。

粥不仅是聊以充饥之品,早在先秦时期已被用来治疗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的案例。汉代医圣张仲景于用药治病之外也很重视粥的运用。如伤寒论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金匮要略用栝蒌桂枝汤治痉,“微取汗,汗不出,食倾啜热粥发”,是用粥以发汗者。本草经疏说粳米是“五谷之长,人相须以为命者也”。苏东坡亦有书帖说:“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阅读全文——共1590字

Read more

自汗与盗汗

汗出过多,一般分自汗、盗汗二种。自汗指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盗汗系睡眠时出汗,醒后自止。中医认为,汗为心液,乃水谷精微所化,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肌肤而成。故内经中说到:“阳加于阴,谓之汗。”在正常情况下机体阴平阳秘,营卫和调,肌腠固密,则津液内敛而无异常汗出。

设若营卫失调,表虚不固,阳气衰微,阴气火旺,湿热内蕴,而使脏腑阴阳气血失于调和,腠理开合不利,都能引起汗出异常。腠理的开合,由卫气职司。阳气发越,卫失固密,则津液外泄而为汗。汗出过多则能耗泄阴津,导致气血津液受损。故内经中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阅读全文——共1188字

Read more

辣椒的药用价值和医疗效益

辣椒的药用价值和医疗效益

辣椒也叫棒椒、番椒、辣子、辣茄,属茄科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墨西哥,约在明末清初初传入中国。辣椒性味均属辛热,具有湿中散寒,开胃除湿之功效,适当地吃点辣椒有益于人体健康。辣椒可作为健胃剂,因为辣椒素能刺激口腔中的唾液腺,增加唾液分泌,加快胃肠蠕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辣椒中含有大量维生素A、C及胡萝卜素,是营养丰富的蔬菜之一,在烹调上有去除腥味与杀菌的调味效果,并具有刺激食欲和御寒的功效。

中国的《诗经‧周颂》曰:“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意思是的花椒香气远闻,能使人们平安长寿。而花椒作为中药的用途相当广泛。中国最早的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即记载着花椒的作用,《本草纲目》说,花椒可“久服头不白,轻身增年”。

阅读全文——共827字

Read more

涌吐之剂

中医方剂各论:涌吐之剂

前言

邪在表宜汗,在上焦宜吐,在中下宜下,此汗吐下三法也。若邪在上焦而反下之,则逆其性矣。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又曰:在上者涌之,是也。先贤用此法者最多,今人惟知汗下,而吐法绝置不用,遇当吐者而不行涌越,使邪气壅结而不散,轻病致重、重病致死者多矣。朱丹溪曰:吐中就有发散之义。张子和曰:诸汗法古方多用之。惟以吐发汗者,世罕知之。故予常曰:吐法兼汗,其以此夫。

阅读全文——共771字

Read more

攻里之剂

方剂各论:攻里之剂

前言

邪在表宜汗,邪入里宜下。人之一身,元气周流,不能容纤芥之邪。稍有滞碍,则壅塞经络,隔遏阴阳而为病矣,或寒或热,或气或 血,或痰或食,为证不一。轻则消而导之,重必攻而下之,使垢瘀尽去,而后正气可复,譬之寇盗不剿,境内终不得安平也。然攻下之剂,须适事为宜,如邪盛而剂 轻,则邪不服,邪轻而剂重,则伤元气,不可不慎也。其攻而不峻者,另见消导篇。

阅读全文——共2466字

Read more

表里之剂

中医方剂各论:表里之剂

表里之剂

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于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仲景复立大柴胡、葛根、黄芩等法,合表里而兼治之。后人师其意,则有防风通圣、参苏、五积诸剂。姑采数方以概其余,善用者审证而消息之可也。

阅读全文——共1719字

Read more

泻火之剂

泻火之剂

火者,气之不得其平者也。五脏六腑,各得其平,则荣卫冲和,经脉调畅,何火之有;一失其常度,则冲射搏击而为火矣。故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也。有本经自病 者,如忿怒生肝火,劳倦生脾火之类是也;有五行相克者,如心火太盛,必克肺金,肝火太盛,必克脾土之类是也;有脏腑相移者,如肝移热于胆,则口苦,心移热于小肠,则淋秘之类是也。诸病之中,火病为多,不可以不加察也。有以泻为泻者,大黄、芒硝、连、栀、柏之类是也;有以散为泻者,姜、防、柴、葛,升阳散火之类是也;有以滋为泻者,地黄、天冬、玄参、知母之类,壮水之主,以制阳气是也;有以补为泻者,参、耆、甘草,泻火之圣药是也。

阅读全文——共2989字

Read more

润燥之剂

润燥之剂

经曰: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乃肺与大肠阳明燥金之气也。金为生水之源,寒水生化之源绝,不能溉灌周身、荣养百骸,故枯槁而无润泽也。或因汗下亡津,或因房劳虚竭,或因服饵金石,或因浓酒厚味,皆能助狂火而损真阴也。燥在外则皮肤皱揭,在内则津少烦渴,在上则咽焦鼻干,在下则肠枯便秘,在手足则痿弱无力,在脉则细涩而微,皆阴血为火热所伤也。治宜甘寒滋润之剂,甘能生血,寒能胜热,润能去燥,使金旺而水生,则火平而燥退矣。

1、炙甘草汤 (仲景)

阅读全文——共1177字

Read more

利湿之剂

利湿之剂

湿为阴邪。经曰:地之湿气盛,则害皮肉筋脉。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故湿每能生热,热亦能生湿,如夏热则万物润溽也。

湿有自外感得者,坐卧卑湿,身受水雨也;有自内伤得者,生冷酒曲,纵欲无度,又脾虚肾虚,不能防制也。有伤风湿者,有伤热湿者,有伤寒湿者,有伤暑湿者,有中湿而喎斜不遂、舌强语涩、昏不知人、状类中风者。湿在表在上,宜发汗;在里在下,宜渗泄;里虚者,宜实脾;挟风而外感者,宜解肌;挟寒而在半表半里者,宜温散。凡中湿者,不可作中风治。

阅读全文——共2411字

Read more

清暑之剂

清暑之剂

暑为阳邪,心属离火,故暑先入心,从其类也。巳月六阳,尽出于地上,此气之浮也。经曰:夏气在经络,长夏气在肌肉,表实者里必虚,又热则气泄。故经曰: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外证头痛口干,面垢自汗,呕逆泄泻,少气倦怠,其大较也。

有余证者,皆后传变也。伤暑有兼伤风者,有兼伤寒者,有兼伤湿者,有兼伤食者,有冒暑饮酒引暑入内者,有纳凉巨室,暑不得泄,反中入内者,有手足搐搦名暑风者,有手足逆冷名暑厥者,有昏不知人为中暑者。洁古曰:中热为阳证,为有余;中暑为阴证,为不足。盖肺主气,夏月火盛灼金,则肺受伤而气虚,故多不足。凡中暑者,不可作中风治。

阅读全文——共1157字

Read more
1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