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痘除疤基本法
抗痘最重要也最优先的基本功就是要做好脸部的清洁工作。虽然目前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清洁保养品让人眼花撩乱,让人不知从何选起,其实一般的战痘保养品,大致上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一)减少油脂分泌
脸上油光满面,别人看起来不顺眼,自己也觉得不够舒服,这时候如果能使用含有硫、茶树精油的洗面乳,彻底将油脂洗净,那份清爽不油腻的触感,是炎炎夏日里最大的幸福,不过,这种藉由洗脸、收敛产品来减少脸上多余的油份,并不能根除油脂分泌真正原因,但是却可以预防痘痘的生成。
Read more抗痘最重要也最优先的基本功就是要做好脸部的清洁工作。虽然目前市面上琳琅满目的清洁保养品让人眼花撩乱,让人不知从何选起,其实一般的战痘保养品,大致上可以分为下面几类:
(一)减少油脂分泌
脸上油光满面,别人看起来不顺眼,自己也觉得不够舒服,这时候如果能使用含有硫、茶树精油的洗面乳,彻底将油脂洗净,那份清爽不油腻的触感,是炎炎夏日里最大的幸福,不过,这种藉由洗脸、收敛产品来减少脸上多余的油份,并不能根除油脂分泌真正原因,但是却可以预防痘痘的生成。
Read more从痘痘的位置,可以简单的分辨“痘”的原因,知己知彼,有效抗痘,让你轻松拥有光滑细致的肌肤。
1.额头长痘:代表心火旺、血液循环有问题,或是过于劳心伤神、压力大、情绪差,睡眠不足所致。
抗痘守则─早睡早起,多喝开水,让情绪平和、平心静气。
Read more慢性胃炎:姜20克切成薄片,大枣、桂圆各30克,红糖20克,加水500毫升煎煮15分钟,早晚服用,每日1剂。
慢性萎缩性胃炎:
生姜、木瓜米醋汤:生姜30克,木瓜500克,米醋500毫升,用沙锅炖煮,分次服用;
Read more咸鱼。咸鱼产生二甲基亚硝酸盐,在体内可以转化为致癌物质二甲基亚硝酸胺。一个人如果从出生到10岁经常食用咸鱼,将来患鼻咽癌的可能性比不食用咸鱼的人大30-40倍。鱼露、虾酱、咸蛋、咸菜、腊肠、火腿、熏猪肉同样含有较多的亚硝酸胺类致癌物质,应尽量少吃。
烧烤食物。烤牛肉、烤鸭、烤羊肉、烤鹅、烧猪肉等。因含有强致癌物3,4-苯并芘,不宜多食。
熏制食品。如熏肉、熏肝、熏鱼、熏蛋、熏豆腐干等亦含苯并芘致癌物,常食易患食道癌和胃癌。
Read more补阳还五汤第一次改良:就补阳还五汤而论,《医林改错》剂量为:黄民50~100克,当归10克,赤芍7.5克,地龙5克,川芎7克,桃仁5克,红花5克,同样用于中风(CT诊断脑血栓形成),中老年体质较好而无其它器质性病变的病人连用两周却不显效。通过剂量改良为: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用药5剂后大有成效。
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近100例同类病人)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所以,又改良为: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僵蚕20克,蝉衣5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半夏10克,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
Read more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大意
經謂︰春傷於風者,乃即病之新感也,即二卷中傷風冒風之証;今謂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者,此不即病之伏氣也。蓋風木之氣,內通乎肝,肝木乘脾,脾氣下陷,日久而成泄瀉。經又云︰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此亦言伏氣為病。可見飧泄洞泄,皆由伏氣使然。然有寒瀉、火瀉、暑瀉、濕瀉、痰瀉、食瀉,雖不因乎伏氣,又不得不並詳之。蓋飧泄則完穀不化,洞泄則 直傾於下;寒瀉則脈遲溺白,腹中綿痛;火瀉則脈數溺赤,痛一陣,瀉一陣;又有煩渴面垢為暑瀉;胸痞不渴為濕瀉;或時瀉,或時不瀉為痰瀉;噯氣作酸,瀉下腐 臭為食瀉。泄瀉之病,盡于斯矣。《靈樞》又云︰春傷於風,夏生後泄腸 。腸 者,古之痢名也。痢有風、寒、熱、濕、噤口、水穀、休息、五色之分,均宜辨治。風痢者,似腸風下血而有痛墜;寒痢者,下稀水而清腥,腹中痛甚;熱痢者,如 魚腦而稠粘,窘迫而痛;濕痢者,色如豆汁,胸悶腹疼;又有下痢不食,或嘔不能食,名噤口痢;糟粕膿血雜下者,名水穀痢;時發時止者,名休息痢;五色膿血相 混而下,名五色痢。痢証多端,治宜分別。複揣夏生後泄腸 之訓,是獨指風痢而言,其餘之痢,在夏為少,在秋為多,而吾醫者,又弗可膠于句下耳。
Read more春傷於風大意
《內經》云︰春傷於風。謂當春厥陰行令,風木司權之候,傷乎風也。夫風邪之為病,有輕重之分焉,輕則曰冒,重則曰傷,又重則曰中。如寒熱有汗,是風 傷衛分,名曰傷風病也;鼻塞咳嗽,是風冒於表,名曰冒風病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風中於裡,名曰中風病也,當分輕重淺深而治之。且風為六氣之領袖,能 統諸氣,如當春尚有餘寒,則風中遂夾寒氣,有感之者是為風寒;其或天氣暴熱,則風中遂夾熱氣,有感之者是為風熱;其或春雨連綿,地中潮濕上泛,則風中遂夾 濕氣,有感之者是為風濕;倘春應溫而反寒,非其時而有其氣,有患寒熱如傷寒者,是為寒疫。此七者皆春令所傷之新邪,感之即病,與不即病之伏氣,相去天淵, 當細辨之。
Read more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大意
經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訓人有伏氣之為病也。夫冬傷於寒,甚者即病,則為傷寒,微者不即病,其氣伏藏於肌膚,或伏藏於少陰,至春陽氣開泄, 忽因外邪乘之,觸動伏氣乃發,又不因外邪而觸發者,偶亦有之。其藏肌膚者,都是冬令勞苦動作汗出之人;其藏少陰者,都是冬不藏精腎臟內虧之輩。此即古人所 謂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何劉松峰、陳平伯諸公,皆謂並無伏氣,悖經之罪,其何逭乎﹗據豐論春時之伏氣有五︰曰春溫也,風溫也,溫病也,溫毒也,晚發 也。蓋春溫者,由於冬受微寒,至春感寒而觸發。風溫者,亦由冬受微寒,至春感風而觸發。溫病者,亦由冬受微寒,寒釀為熱,至來春陽氣弛張之候,不因風寒觸 動,伏氣自內而發。溫毒者,由於冬受乖戾之氣,至春夏之交,更感溫熱,伏毒自內而發。晚發者,又由冬受微寒,當時未發,發於清明之後,較諸溫病晚發一節 也。此五者,皆由冬傷於寒,伏而不發,發於來春而成諸溫病者,當辨別而分治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