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3月 2015

四聖心源卷三

卷三 脈法解

六腑化榖,津液布揚,流溢經絡,會於氣口,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微妙在脈,不可不察。醫法無傳,脈理遂湮,金簡長封,玉字永埋。方書累架,七診之義無聞,醫錄連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罔於心中,複綿昧於指下,使踟躕之餘,命飽庸妄之毒手。顧此恨恨,廢卷永懷,作脈法解。

寸口脈法

阅读全文——共9471字

Read more

四聖心源

清 黃元御

作者:黃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山東省昌邑縣黃家辛戈人,明朝洪熙年間少保、戶部尚書、光祿大夫黃福忠宣公十一世孫。生於清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公元1705年)九月,卒於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九月,享年五十三歲。

阅读全文——共12579字

Read more

難經73-81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

阅读全文——共1548字

Read more

難經64-72

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陽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餘皆仿此。

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

阅读全文——共1059字

Read more

難經55-63

五十五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

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 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五十六難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阅读全文——共1621字

Read more

難經46-54

四十六難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氣衰,氣肉不滑,榮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四十七難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

阅读全文——共1422字

Read more

難經37-45

三十七難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

然。五臟者,當上關於九竅也[15]。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 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 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 相營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阅读全文——共1607字

Read more

難經28-36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

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腑,入屬於腦。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咽。衝脈者,起於氣沖,並足陽明之經, 夾齊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 人脈隆盛[13],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阅读全文——共1531字

Read more
1 84 85 86 87 88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