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 第72講 治則(三):調和氣血、調整臟腑、三因制宜
上一節,我們講了正治與反治、調整陰陽。接著,我們講第五個原則——調和氣血。從氣血基本病理機制、氣血失調這個角度看,氣血失調以後,調整氣血的 原則是什麼呢?第一講氣病的治療原則。我們在病機中講過氣虛、氣滯、氣陷、氣逆、氣脫、氣閉。我們前面講過正治,逆其證候性質而治。虛者補之、滯者疏之、 陷者升之、逆者降之、脫者固之、閉者開之。至於這個原則,具體還有好多處理方法,將來同學們在《方劑學》和《中藥學》以及在臨床課進一步學習。這些就是逆 其證的性質而治,都屬於正治。第二、血病的治療原則,我們講過基本病理機制:虛、脫、瘀、寒、熱、出血。它的原則:虛者補之,脫者固之、血脫就固脫,瘀者 行之,活血化瘀,寒者溫之,熱者涼之。同樣是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特殊提到的出血,止之。止血,中醫學有一條原則,習慣上叫“見血休治血”。這句話什麼意思 呢?是要根據辨證論治,確定出血的陰陽寒熱虛實而治,而不是一味地單純止血。將來同學們在學習出血性疾患的時候,要進一步來學習出血性疾病的治療規律。特 別是注意止血,正確地把握應用止血的藥物、止血的方法。這是單純氣病、單純血病。一般情況下,都是氣血同病。氣血同病怎麼治療呢?
阅读全文——共9943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