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風論篇
風邪的性質及風證的病機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歧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Read more風邪的性質及風證的病機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厲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歧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變,腠理開則洒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熱。
Read more癰腫的病因病機
黃帝曰:余聞腸胃受穀,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筋骨,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於 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則先後。從實去虛, 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
歧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蓂不成,五穀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則別 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 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藏,藏傷故 死矣。
Read more黃帝問曰:人有重生,九月而瘖,此為何也?歧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帝曰:何以言之?歧伯曰: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繫舌本,故不能言。帝 曰:治之奈何?歧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餘,以成其疹,然後調之。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無益其有餘者,腹中 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骨行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
Read more營衛的生成運行與會合
黃帝問於歧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歧伯答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 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以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 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 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 已。與天地同紀。
Read more